1月1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文章《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如何让“第一动力”更加澎湃,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今年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相关报道如下: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国家正在打造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以此为契机,提升我省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省政协委员刘挺说。
刘挺委员
刘挺委员介绍,哈工大密切结合我省重点企业的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整合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比如在智慧农业方面,自主设立了现代农业研究院,用强势的工科技术力量为现代农业提供支撑;依托北大荒集团,共建智慧农业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强化“大师+团队”“大兵团作战”的科研攻关模式,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实行多元评价与多方共享。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了科技创新效能的不断提升。他建议抓住机遇,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省级实验室谋划布局、国家实验室申请建立方面发挥龙江特色和高校成果优势,不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刘军龙委员
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是我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协委员刘军龙说,去年,牡丹江市加力推进科技兴市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发展到170户,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4.9亿元,均同比增长30%。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将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实施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行动,实现省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新增5家以上;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加快科技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要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科研单位,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龙江产业需求谋划科技项目,配置创新资源。”省政协委员刘春燕说,省科学院已经与省交投集团、中国一重、广联航空、哈电集团等企业形成紧密联合体,服务我省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石墨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去年转化科技成果80项,签署技术合同642项,合同签约额达3.8亿元,技术成果服务企业1000余家。
刘春燕委员
刘春燕委员建议,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凝聚产业振兴合力。同时,科研单位要以“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成果产业化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研发、新型产业化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培养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省人大代表付晓飞介绍了东北石油大学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学校围绕页岩油勘探开发、智慧油田、新能源(双碳驱动)等十大重点研究领域,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服务油田、地方经济发展上更精准更有力。学校因此在2022年获批国家基金数量创历史新高,页岩油检测中心通过国家级CMA认证。
付晓飞代表
付晓飞代表建议,在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上,顶层设计需要再清晰,进一步强化政校企合作,政府把台搭好,高校和企业把戏唱好,充分激活科技人才资源,让创新资源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着力点。建龙集团黑龙江区域各公司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省人大代表魏国栋说。
魏国栋代表
魏国栋代表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牵头,以龙头骨干企业及一流科研高校为核心,打造校企合作生态圈,吸纳中小企业加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构建全面、完整的民企高校业态协同机制,为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
“无论是挖掘传统产业潜力,推动转型升级,还是激发新兴产业活力,形成竞争新优势,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力,通过科技创新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省人大代表关永昌说。
关永昌代表
关永昌代表表示,中国一重将优化科技企业梯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聚焦“产业强”,努力打造国家级高端装备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平台;聚焦“资源汇”,充分利用好省“头雁”“春雁”行动计划,吸引更多青年骨干人才留在龙江、扎根龙江。全力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制高点,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报道链接: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5111035592721408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