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雷达铁军”的初心与传承

2022-02-21 18:00:29 隗海燕

2021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打造了一支“雷达铁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哈工大(威海)校园外的海滩上,刘永坦院士团队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天线列阵矗立。三十多年来,雷达站与威海校区共同成长,见证了中国新体制雷达的从无到有,记录了刘永坦院士和他的团队筚路蓝缕、艰苦攻关的不凡之路。三十多年来,刘永坦院士团队也在威海校区扎根、成长,为校区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构筑“海防长城”  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毕生追求


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雷达铁军”的初心与传承1.jpg


生逢战乱年代,刘永坦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国家贫弱,你长大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父亲的这句话,在刘永坦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53年高考后,刘永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班级里年龄最小,却因学习好懂得多被叫作“小老师”。1958年在清华大学进修后,他回校走上三尺讲台,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成为相关科研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刘永坦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1981年,刘永坦拒绝导师的多次挽留,学成归国,也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他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研制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在此之前,中国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突破。

经过连续10个月的连续奋战,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在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用起来。在航天工业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二十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全天时、全天候、具有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2014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2015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刘永坦院士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的默默坚守


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雷达铁军”的初心与传承2.jpg


于长军是刘永坦团队的骨干成员。1984年,于长军从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留校,和其他9名青年教师一起成为刘永坦教授课题组的新成员。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初建的哈工大威海分校校园边的海滩上建成,次年3月,于长军从哈尔滨来到威海成为常驻雷达站的“第一人”,而这一守就是30多年。

于长军回忆说,当时校园建设刚刚起步,雷达站周围一片荒芜,从住处到雷达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不仅曲折崎岖,有时还能碰见过路的蛇,晚上做实验回来大多已是半夜,大家都瞪着眼睛、硬着头皮、打着手电、互相壮胆儿。那时候雷达站的电缆线和电话线都架在电线杆儿上,海边经常刮大风,所以老是出现两站间电话不通、信号时断时续的情况。于长军和来做实验的年轻老师们就在腰上栓根保险绳,用自备的爬杆工具爬上电线杆修好电线。爬的次数多了,大家的动作就越来越熟练,俨然为了“专业电工”。

当年的雷达站只建起了发射站和接收站,房间少、面积有限,仅仅能满足摆放实验设备,没有办公室,大家就在实验设备边上勉强摆上一张课桌看资料。调试初期,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干扰太多、背景噪声过大、设备工作不稳定,控制、跟踪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时常死机,这些问题都需要耐心调试,工作量很大。大家工作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就买来面包充饥。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实验室拼几个板凳休息会儿。

预研取得丰硕成果后,1997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除了在威海雷达站的试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实际应用现场做试验。于长军和团队成员一起,无数次从实验场地转战实际应用场地,2004年到2008年四年间,他们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外场试验场地度过的。他们解决和填补了无数个理论、技术上的难点与空白,还要面对地域和环境差异给实际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面对难题义无反顾,我们从刘永坦老师身上看到了哈工大人的品格与精神,大家备受感动和鼓舞,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于长军老师回忆起当年依然唏嘘不已,“一个一个研究,一个一个排除,可以说,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的。”

30多年年过去了,雷达站的房子增加了一间又一间,设备换了一台又一台,天线场地也越建越大,于长军老师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成长为两鬓斑白的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光荣地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近年来,于长军在担任哈工大(威海)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的同时,还担任工信部“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某国防装备项目副总指挥,是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当之无愧的领头雁。他带领团队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完成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海上船只目标星-机-岛立体监视监测技术系统”中“岛基小型雷达”的研制工作,配合对海上非法船只进行全天候监视监测。


潜心培育雷达专业人才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团队的薪火相传


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雷达铁军”的初心与传承3.jpg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团队成长起来的于长军始终对刘永坦院士的栽培之情心怀感恩,他传承刘永坦院士的精神,尽心竭力为祖国海防事业培育雷达专业人才。在他的带动下,院士团队的精神在威海校区薪火相传、生根发芽,以院士团队的科研项目和雷达站为依托,以校区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主要力量的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在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信工程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早在2007年读博士时就接触了刘永坦院士团队的老师们,2010年更是有幸与刘院士本人相识,得到了院士的关心和指导。读博士期间,他跟随于长军老师参与外场实验,博士课题和论文也得到了院士团队骨干成员的指导和帮助。虽然与刘永坦院士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先生平易近人、严谨治学的风范让他印象深刻。在邓维波、马子龙、于长军等老师的身上,他深刻感受到了院士团队爱国敬业、治学严谨、迎难而上的精神。刘爱军回忆说,有一年正赶上威海下大雪,于长军老师晚上和他一起在雷达站调试设备、获取实验数据,直到深夜一点多两人才从雷达站冒着大雪回家。这让他既感动又感慨:“于老师身上有着刘永坦院士的影子,他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身边的年轻人。”

近年来,刘功亮、李博、刘志勇、焉晓贞、王秀红等年轻老师陆续加入于长军组建的威海校区“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团队中,为了帮助团队里的年轻人快速成长,每次申报课题或奖项于长军都把自己的名字排到后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机会和支持,我只是在做当年刘永坦先生做过的事情。”

在他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下,团队有2人晋升教授、6人晋升为副教授、4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团队几乎每个成员都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面上和青年),目前团队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累计课题经费2000余万元。通信工程教工党支部荣获2021年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支部、哈工大优秀党支部、2018年威海校区立德树人先进党支部,于长军荣获2021年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刘功亮荣获2012年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刘爱军获得2020年哈工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刘永坦院士栽下的“新体制雷达”大树下的,还有校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们。于长军将教学科研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科研心得融入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用新体制雷达从0到1打造祖国海疆“火眼金睛”的过程激励学生。

在读博士王霖玮是通信工程专业12级的本科生,从2012年冬天起他就加入班主任刘爱军老师的课题组,开始学习如何做科研,如今9年过去了,王霖伟已经从当年的科研菜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拿”。从2017年开始正式承担小型雷达研发项目的王霖玮是师弟师妹们心中的偶像级人物,说到自己的成长,他笑着说:“我觉得我们团队的老师们都挺大胆的,他们敢于放手,让我们在不断摸索中学习、进步,在关键的时候又给予指导和帮助,在雷达站的日子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通信工程系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2人,他们一直保持着每周开一次学术例会的习惯,在读博士邵帅讲到:“每周的例会都有一名同学主讲,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方法、了解彼此的科研进展,在研讨中老师会针对问题给予一针见血地指导,这种方式让我们都受益匪浅。”

除了内部交流外,同学们还经常与校本部来雷达站做实验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合作,向来雷达站做试验的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的工程师们学习请教,相互学习、无私奉献、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里越来越多的人。19级硕士研究生陈学坤是曲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当年保研时他选择于长军老师做导师,就是慕院士团队的名而来。两年多的学习让他喜欢上了实验室这种团结、互助、向上的氛围,所以又选择了继续跟随于老师攻读博士学位。20级硕士研究生宋圳也是慕名从校本部来到威海,成为于长军老师的学生,一年多的学习让他感受颇深,他说:“在师兄师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影子,在于老师和周围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刘永坦院士的影子,这就是传承吧。”

一生只做一件事,刘永坦院士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耄耋之年的他又通过设立基金,传承薪火,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默默坚守,传承使命,于长军老师坚守雷达站三十余载,已近花甲依然步履不停,继续坚守为国铸就“海防长城”的初心和使命。

雷达站外,六千余平米的天线阵如一排排哨兵,守卫着祖国的海防一线;实验室里,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和学子加入到雷达领域的队伍中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在科研一线不断求索,奋力攻关。

(记者 隗海燕/文)


责任编辑:王秀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刘永坦院士团队在威海:“雷达铁军”的初心与传承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