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高端论坛暨2021土壤生态学前沿研讨会

2021-10-31 11:06:48

11..jpg

22..jpg

33..jpg

44..jpg

55..jpg

66..jpg

2021年10月23日至24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高端论坛暨2021土壤生态学前沿研讨会(SEL编委会)”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河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Soil Ecology Letters 期刊承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土壤生态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动物学等相关领域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线下参会,3000多人线上聆听。本次研讨会以“ 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围绕近年来土壤生态学领域的前沿和核心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10月23日上午,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傅声雷教授主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武国定致辞,武国定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他指出河南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为引领,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胜利收官,特别是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提前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建立土壤污染源排查清单1031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严格管控。他希望河南大学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合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在致辞中表示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繁荣的基础,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健康中国的基础。中华民族能够在黄河流域,特别是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根源在于土壤,文明起源与发展也得益于肥沃的土壤。今天对土壤生态学的研讨目的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支持健康中国。朱永官院士指出中国的土壤生态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接近世界土壤学研究最核心最前沿的领导地位,但是要真正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他呼吁各位专家、学者一定要敢于进入未知领域,敢于进入无人区,才能最终引领世界土壤生态学的发展,才能真正在科技创新和理论方法技术上应用于培育中国健康土壤,我们中国土壤学家、中国生态学家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在未来研讨中,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面向世界的前沿,面向未来中国土壤生态学应该在国际上取得的应有地位而奋斗。

我校校长宋纯鹏教授致开幕辞,宋校长代表学校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河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做了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大学重新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道路,2017年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布局中的重大举措,河南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介绍了河南大学郑州校区的基本情况,该校区是研究型校区,主要是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配合郑州的国家城市建设,将生命、环境、信息、电子、材料等相应的一些新兴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定位在郑州校区。另外,宋校长指出此次学术论坛从环境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环境健康的关系。他希望广大学者对我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也希望河南大学借助此次机会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学术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

会议期间,韩兴国研究员、周国逸教授、张甘霖研究员等25位知名学者分别进行了大会报告,主题覆盖“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互营和食物网”、“土壤微生物组”、“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修复”、“土壤多功能性”、“土壤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土壤生态过程的突破性技术、新理论和模型”等多个领域。

10月24日下午,参会专家分两队进行现场考察,一队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前往开封进行生态地理考察,另一队前往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参观考察,带队老师向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介绍了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的设计理念、发展方向,并参观了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展览室。

责任编辑:石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高端论坛暨2021土壤生态学前沿研讨会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