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报道党支部组织开展红旗渠参观学习活动

2023-08-21 14:44:30 中青校园 徐艺铭

2023年7月5日—7月6日,河南科技大学“5+1”红旗渠精神志愿宣讲队,前往河南省林州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大山如碑,长渠如歌,红旗渠水奔流不息,劈开太行山,河水穿山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师生20余人奔赴河南省林州市,一睹“人工天河”红旗渠的风采。乘坐大巴车到达青年洞景区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宛若红色长龙的“红飘带”,这座长桥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正处于豫晋冀三省的交界处,是青年洞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走过长廊,爬过了200余个陡峭的台阶,我们便真正的站在了红旗渠上。

图为去往青年洞的途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艺铭 供图

但要想抵达青年洞,还须走很长一段时间的山路,景区入口处的一位阿姨告诉我们,走得快的话四十分钟便可到达。走在山路上,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去往青年洞的路说是山路,但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走的是红旗渠的渠道,渠道比较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走在渠道上,脚下的石头凹凸不平,右手边是缓缓流过的漳河水,左手边就是陡峭的崖壁,抬头便是壁立千仞的太行山脉。看着远比我想象中惊险的太行山脉,身临其境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屏幕背后一张张照片,我也真正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无私奉献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当我到达红旗渠,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无私奉献。在将近十年的修建历程中,林县人民自备干粮,自带工具,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热血,甚至是生命。无私奉献是林县人民将自己的安全、生命置之度外,无私奉献是林县人民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无私奉献是林县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觉悟。可以说,一部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历史。在重走青年洞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去往青年洞的路上,时不时会有一些雕塑重现当年修渠时的场景。比如“水鸭子”,一种简易的土法水平测量仪,在当年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为测量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运输工具独轮小推车,可以说,在山间施工,沙石的清运和回填都离不开这种实用的运输工具。在堤坝的地面上,每过一段路程就会看见刻着字的石块,上边刻着的是公社或者大队的名字,这便是责任碑界,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举动,但却为保障红旗渠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经过这些雕塑,并想到这些雕塑背后的故事,我都深深惊叹于林县人民的智慧与担当。要知道,红旗渠的修建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环境的恶劣和地势的惊险,红旗渠修建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新中国成立才刚刚十一年,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国家能给予林县的帮助是有限的,林县人民只能自力更生,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工具自己制。英勇的林县人民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团结协作,靠着自己的双手苦干十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条,架设渡槽152座,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

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之后,我们就抵达了这次行程的目的地——青年洞。我才仅仅走了一个小时,就已经觉得腰酸背痛,更难以想象当年的林县人民是怎么靠着一锤一钎苦干十年的。站在青年洞洞口处,时不时有些游客乘坐游艇进洞观赏,我们由于时间紧迫只能站在洞口朝里张望。太阳渐渐落下,微风拂面而来,吹散了赶路而来的汗珠,听着漳河水缓缓流过,看着远处的绿水青山,我明白了红旗渠改变了林州的历史,我也真正明白了红旗渠代表的含义。

今天,我们重走红旗渠,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当年的修渠历程,也不只是为了感悟红旗渠精神,更是为了传承红旗渠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让更多人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图为师生在红旗渠青年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豪 供图

责任编辑:郭守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3年7月5日—7月6日,河南科技大学“5+1”红旗渠精神志愿宣讲队,前往河南省林州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