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红色家书、感悟信仰力量”主题党日活动最佳读书心得(一)

2021-11-18 17:49:10

胸怀扶贫星火,有挑家国责任

第一党小组 白晓爔

“当我们热爱脚下的泥泞,就意味着我们拥抱了一种精神”正如迟子建所言,泥土与乡村是中华民族斩不断的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亦是大国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2020年的全面脱贫是全国各族人民都热爱脚下的泥泞的有利证明。今天,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的今天,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有一组数字令人感慨万千: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这些真实而可爱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铸生活的灿烂,驻村专家和干部,远道而来,更是舍弃繁华,数年如一日地将青春奉献给乡村。他们触摸乡村,创造自己地价值;他们触摸乡村,体味其中那份守望相助,那份家国之情。

李金旺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次又一次违背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只为前往大凉山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他心里对这个小家的愧疚已经太多太多。2016年9月,工作之余的李金旺开始给家人写信。相比电话和视频通话,他觉得,信更能表达他深沉的情感。别人或许不理解在通信发达的年代为什么会选择写信,但他们却不知,对李金旺来说,写信不仅是通讯的方式,更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因长年在外扶贫,他把无法照顾家庭的歉意,化成一封封话语炙热的书信。

李金旺从佛山远赴大凉山扶贫,与家人聚少离多。那一封封家书承载着深刻的思念,更承载着扶贫干部的担当。李金旺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他的经历也是扶贫干部的缩影。正因为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中国才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脱贫,取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

随着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吾辈青年在赞叹前任贡献之余更要肩挑责任,触摸乡村,我们为伟大祖国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应把那份家国情怀“外化于行”,胸怀担当,挺身任事,让那寒凝大地遍发春华,让那片广袤的土地处处响彻华章!


保家卫国精神代代相传

第一党小组 吴敏倩

此封红色家书是张钊所书,他是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投笔从戎,成为了湖南省岳阳支队武警战士。1998年我国抗洪抢险的伟大斗争让解放军的伟大形象深深印在了这样一个四岁小男孩的心中。儿时抗洪解放军保护了幼小的他,长大后便换他来保护大家。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1998年肆虐大半个中国的特大洪水,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一年,有人失去了父亲,有人失去了丈夫,有人失去了孩子,有人失去了家园。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洪水的灾难。但是人们更难忘怀的,是在那场特大洪水中以血肉之躯筑起救灾长城的武警官兵。

“每个人都是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子,有的时候觉得好像命运可以自己做主,但更多的时候是各种遭际避无可避。”这句话读来未免让人倍感心酸,身不由己和命途多舛的悲怆感油然而生。在避无可避的天灾人祸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如蝼蚁、蚍蜉一般仰息而活。“任何可能发生在平民身上的灾难,其实都是所有人的灾难。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中国的解放军就是那群不哭的人,在面对1998年那场肆虐大半个中国的洪水时,他们毫无怨言地挑起责任的重担。他们穿上军装、带上行囊、喝完壮行酒后向救灾前线奔驰而去。

在二十年之后的2017年7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沙田垸段的湘江水位持续暴涨,在98年洪灾中获救的张钊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投入湖南岳阳抗洪一线,保护人民的安危。张钊和支队官兵奉命坚守大堤,抗洪抢险。

在抗洪休息时,这个20岁不到的年轻战士写下了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这是一封正值青年的孩子在保护人民、保卫国家时写给母亲的家书,读之,天地为之动容,山川为之流泪。在家书中张钊谈及自己的感受,他说“你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你问我苦不苦,我说不苦。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虽然心里有些怕,虽然抗洪有点苦,但只要有命令下来,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去。没有一点犹豫,没有半分迟疑,没有一个孬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安心,我真正觉得穿上这身军装很有意义。98年大洪水,别人保护了我们。今天,我们来保护大家。这是我们该做的!”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张钊用一封充满善意谎言的信件书写了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的孝,告诉了我们作为武警部队的一员,在大家和小家之间,在国家与父母之间,忠孝也能两全。

多么感人至深的家书!多么令人敬仰的故事!多么让人动容的精神!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像他们这般不畏生死的勇士,凯旋归来便是国家的英雄;不幸牺牲,他们便是自己最好的墓志铭。他们,不过也是普通人,却能舍生取义,却能舍小家而爱大家,却能在如此艰难不堪的洪荒岁月中,为祖国竖起一杆旗帜!而如今,我们更是要满怀感恩与敬畏的心,满怀着对军人气概与抗洪精神的敬仰!

无畏的选择

第一党小组 张润妍

2020年,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爆发!

全国疫情防控战斗打响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却异常残酷。许多勇士义无反顾地选择逆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儿女、爱人和父母在期盼他们平安归来。“片纸重千钧,家书意万重”,浓浓亲情被写入一封封家书之中,字里行间,是牵挂与担忧,也是理解与包容,更涌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展读一封封家书,其中谈到最多的,就是面对疫情时的“抉择”。“富佳,我们在一起。”这是“排雷英雄”杜富国给妹妹杜富佳的“信”。2月21日,贵州第八批援鄂医疗队174名医护人员从贵阳出发驰援武汉,杜富佳随队出征。她说:“哥哥在雷场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哥哥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一直坚守到现在。”

“当更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危险时,我站了出来,这是职责所在,也是从小刻在骨血里的精神传承。”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余腊梅这样写道。“对国家需要而言,我们是武装到牙齿的‘先锋部队’。”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这样写道。“视频中的你蹲在高速收费站的角落,脸上全是被口罩勒出的压痕,满眼的红血丝,我向来明白身为交警的你责任重大、工作繁琐,可仍旧是不忍心。”一名警察的亲人表达着作为一线工作者家属的担心。一字一句,一行一段,传递着温暖、信心和感动,更流淌着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家国情怀。

展读这一封封家书,我心潮澎湃。是呀,没有人生而英勇,但却可以选择无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还有更多普通人挺身而出、无私奉献。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那么多无私奉献者负重前行!他们没有留下家书,他们的故事甚至可能无人知晓。但正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有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让我们继续肩并肩、手挽手,朝着胜利前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出发。

红色家书纸短情长

第六党小组 赵晓彤

近日,我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推出的百集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百封家书,一百人诵读,一百个故事,浓缩了一百年党史。这些家书语言朴素真挚,大多说着家常,其中却蕴含着战士英雄们对祖国朴素而炙热的爱,让我深受打动!

最打动我的是战士许玉成的家书。1951年3月18日,在炮兵营做卫生员的许玉成随同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他,曾是家人永远爱护的小弟,是父母心中无时不牵挂的爱子,但为了保家卫国,许玉成咬破指头,血书申请参战。1953年,年仅20岁的他在战场上英勇牺牲。1952年9月,许玉成给家里寄了一封家书,内容大致是收到家里拍的全家福十分高兴,并称部队里吃穿都是很好的,还能学习文化知识,请父母不用担心他。朝鲜前线哪有如此岁月安好,但是全文没有提到战争的残酷,唯一提到的也只是“每天工作上除了业务外,就是学习文化业务两种”,像极了离家学习后报喜不报忧的我。薄薄信笺,纸短情长,打动我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信中朴素家常话中那颗对家庭的想念以及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心!家书中提到,是因为家庭成员团圆,才使得许玉成战士在思想上能放心安心地为人民服务。我想在生活中,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是家中的宝贝,但是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却能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舍小家为大家,不是说不爱这个小家了,而是小家支撑了共产党人放心安心地为大家,家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从这一封封红色家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初心与信念。作为年轻一代,更要把这种红色文化传播好,弘扬好!新时代下我们生活在安定繁荣的社会,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共产党人那份纯粹的初心和使命,爱小家和大家:多关心自己的亲人,珍惜他们的爱并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竭尽所能回馈社会,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英雄战士们抗战中的血泪,才能对得起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周恒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感悟信仰力量”主题党日活动,支部每位成员都提交了读书心得,经评选产生了最佳读书心得。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