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困学斋”读书会 | 第十四期

2023-05-14 18:00:49 王娅文 徐珊珊


图片
图片

困 学 斋

— 读 书 交 流 会 —

图片
图片


图片


4月25日下午,“困学斋”第十四期读书交流会在文法学院112教室举办。本期读书会以“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为主题,2021级和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的同学与会交流。2022级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的王娅文主持会议。

图片

会议伊始,王娅文先向各位同学介绍了《金明馆丛稿初编》的主要内容。《金明馆丛稿初编》是陈寅恪先生的一部文史论文集。宗教文艺方面主要写了天师道信仰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考证了四声之学的兴起与梵呗转读流入的关系;文学方面演绎了《桃花源记》寓意之外的“实事”,《哀江南赋》以古典明今情;思想方面讨论了陶渊明思想与清谈的渊源,韩愈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等。随后,各位同学开始进行分享与讨论。
图片
图片

姚红杰从天师道信仰、滨海地域和琅琊王氏书法成就三个方面简述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道情、滨海地域催生的海洋仙话——海螺姑娘的故事、右军好鹅正解等内容,并摘录原文几段经典素材、精彩论述进行阅读分享。

王娅文分享的是《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和《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陈寅恪先生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入手,提出魏为东汉内廷阉宦之代表,晋则是外廷士大夫阶级之代表,故魏、晋之兴亡递嬗乃东汉晚年两统治阶级之竞争胜败问题。第二篇陈先生则是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入手,王鸣盛先生认为《晋书》对王导多溢美之词,而陈先生则认为王导对于东晋的建立是有其功绩在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北人南下的路线与阶层之关系。陈寅恪先生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

李晓兰从陈寅恪先生考证《桃花源记》这篇论文获得了一定启发。首先,就史学方法论层面而言,先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将《桃花源记》区分为寓意和纪实两个方面,这部文学作品转化为考史证史的佐证史料。其次,就历史本体论而言,先生考证《桃花源记》时发现并揭示了东晋末年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建造坞堡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并介绍的坞堡的来源和特点,为后人研究坞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白微分享的是《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先生首先从魏末晋初开始梳理“清谈”之风的历史脉络。并进一步引出关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嵇康是激烈地抵抗“名教”,不与司马氏合作,坚持自然之旨;阮籍则是虽坚持“自然”之旨,但与统治者采取虚与委蛇的态度;向秀、山涛则是前期坚持自然之旨,后期又与统治者合作,并且声称“自然”与“名教”同。陶渊明则继承了魏晋清谈之结果,提出了有创新之意的“新自然说”。陈寅恪先生从思想的角度,以新的视角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及重要地位。


图片


徐珊珊就《四声三问》《读〈哀江南赋〉》两篇文章做了分享。陈寅恪先生认为四声源于佛经转读,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佛经转读对四声的发现没有直接影响,四声是齐梁之前的民间歌者发现的。永明末年,周颙最早采用四声来划分汉字韵部,著成《四声切韵》,但他并不是四声的发现者。沈约是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四声谱》,制定出“四声律”,正式将四声应用于文学创作。《读〈哀江南赋〉》一文,陈先生结合文中行星周期及庾信年龄考定其作赋年代的方法值得借鉴。


王凯分享的是《论韩愈》和《读东城老父传》两篇文章。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并没有执着于韩愈在文学方面的单一评价,而是从整个唐代社会出发,论述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六大贡献。仅仅引证新旧唐书等较为常见的材料,就得出十分独到的见解,实在令人钦佩。陈先生在《读东城老父传》中,更是发人所未发,注意到一些细节之处,加以钻研,使人耳目一新。



图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次读书会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接近了尾声。最后,主持人王娅文结合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总结:陈寅恪先生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构建自己的逻辑框架。广征博引,于浩瀚史料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抽丝剥茧,于细微之处窥见文本的背后的故事。陈寅恪先生将文学与历史、地理、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为同学们打开了研究路径的广阔视野。

图片


责任编辑:郭安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为主题举办读书会。于浩瀚史料中探寻历史的真相;抽丝剥茧,于细微之处窥见文本的背后的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