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事不艰辛,唯有扶摇砥砺行——记工作室"每月一星”唐辉武博士后

2021-01-18 19:10:45

人物简介:

唐辉武,男,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SCI影响因子(IF)52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3篇,累积IF达27点,单篇最高IF为15.393;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主持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5)、大北农科技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5)、大北农科技奖基因工程奖(独享)(排名第11);并于2016年12月通过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职称评审。

人生何事不艰辛,唯有扶摇砥砺行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前,作为第五完成人唐辉武博士和导师刘耀光院士以及其他团队成员捧着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证书,拍下了他人生前37年中最为庄重的一张合影。唐辉武博士参与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弥补了百年华南农业大学在该奖项的空白。这是刘耀光院士团队成员历经二十二载的坚持和努力,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大成果,其中就包括我们本月推出的党支部“每月一星” ——唐辉武博士。

左起:郭晶心研究员、唐辉武博士、刘耀光院士、王中华教授、陈乐天教授

 

唐辉武博士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在求学路上,他也曾经迷茫、困惑,问过现实是怎么了?梦想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自己长期在家帮忙务农,高考时他毫不犹豫的报考了与农业相关的院校,最终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录取。与许多懵懂的大学生一样,刚进入大学的他热血沸腾,对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后的未来充满憧憬。然而现实是,在如潮的大学生毕业大军中,社会并没有给每一位学子都留有满意的位置,残酷的就业现实和本科期间培养的对科学的向往驱动了他继续攻读深造,决定考研。在周玲艳老师的指引下,他了解到在华南农业大学有个遗传工程室,他决定试一试,很幸运,他如愿的加入了现在的刘耀光院士团队,导师是郭晶心老师。

科学正是因为它的曲折和神秘才显得更加迷人,刚接触到雄性不育这个课题,唐辉武博士就面临了第一个挑战——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克隆。基于团队前人的定位基础,他通过筛选大量的重组体,将区间进一步缩小至一个比较窄的区间。为了确定是区间内哪个基因发挥作用,他做了大量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化植株的那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当他满怀希望的田间观察各个基因转化后的表型时,现实是他并未观察到育性恢复的植株。骨子里要强,不服输的他,做了大量的转化、杂交。终于在他博士三年级那年,获得了育性恢复的植株,确定了恢复基因Rf4。这期间,他为了完成这个基因的克隆,他在硕士毕业考取博士研究生未过线后,主动留在实验室一年,于第二重新考取了刘耀光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恢复基因Rf4的克隆是水稻CMS系统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发表在MolecularPlant上。为了进一步研究Rf4的机理,唐辉武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团队继续博士后研究。本以为这是一切美好的开始,研究逐渐起色,他和妻子也收获了爱情的结晶,然而现实却给他一次无情的打击。

2015年冬季学校体检时,他被告知在脖子处有一个肿瘤,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虽为良性,但它压迫且和包裹着周围神经,必须割除,但割除将伤害神经且偏瘫的风险。家庭的责任和对科研的向往,让他再次坚强,与命运抗争。后来在团队已毕业师兄师姐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上海一家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手术比较顺利,在他醒来的那刻,他像孩子一样哭了,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让他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价值、家庭的意义。

在恢复期间,唐辉武博士没有停止在课题的研究,通过检测大量的品种和转化验证,证明了不育基因WA314的起源进化,首次提出了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动态重组——原基因形成——序列和拷贝数变异——功能基因生成”的新基因起源进化模型,细致的进化工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Research上。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或许正是由于成长经历的磨难,才锻造了唐辉武博士坚强的意志,不屈服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收获今天的成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辉武博士即将回到母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怀揣着梦想重新启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唐辉武博士就面临了第一个挑战mdash。唐辉武博士毕业后。唐辉武博士没有停止在课题的研究。原基因形成mdash。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