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建立内涵式发展高校

2020-09-04 14:21:29 王红

“立德树人”,建立内涵式发展高校

王 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201612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简单来说,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具体来说,即“立四德”、“树三人”。

(一)“立四德”,即“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立政治品德,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立社会公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品德。只有具备社会公德心的人才能有资格肩负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立职业道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岗敬业、好学上进,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对职业岗位必须怀有的敬畏之心,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善谋实干,做好本职工作。立生活美德。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谦虚友善、明理包容,热爱生活、昂扬向上的内在品德,做到积极向上,乐观生活以正能量影响周围人群。

(二)“树三人”,即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取得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的重要人格品质。一个大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能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自觉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献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勇于担当。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培养一大批具有批判创新精神,勇于尝试和探索,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大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知识才能赋予新的生命。光有理论没实践能力的人只能做到纸上谈兵,因此高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二、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无数事实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时刻以“立德树人”告诫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德是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强,东西方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变革。一些高校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只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高校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当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导致悲剧时有发生。在新的形式下,高校的教育改革应本着以德育人的宗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要肩负起“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教育改革时,从“立德树人”入手,真正既“立德”,又“树人”,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三)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离开立德树人,不能履行人才培养的任务,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就失去存在的最根本基础。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物质条件何等优越、办学规模如何庞大,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所在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人类所作的贡献。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有利于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和影响学生,一靠知识、二靠方法、三靠品格,其中品格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高校教师能够通过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能够感染和激励着学生,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对于改善当前道德失范现象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重要的道德指引。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会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人格修养对他们思想行为影响巨大,而学生的言行又会给每个家庭带来重大影响,而社会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所以坚持立德树人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个人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价值观。

三、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途径

(一)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高校只有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形成以“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光看课题与科研成果,而不注重师德,凡是师德有问题的教师应取消职称及先进评定资格。学校应坚持将以“德”为核心的评价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立德树人

要实现立德树人,就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深植入师生的头脑。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让师生从思想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和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实现高等院校的内涵发展,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党支部、支部组织委员 副教授)


责任编辑:田燕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