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再一次重申了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先要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为宗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开放的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使得文化变得多元,在物质和思想的多重冲击下,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为了满足虚荣心,失去了人应有的羞耻心,这样的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难免会禁不住各种诱惑,为了一已私利,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价值培养的最佳时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导向功能和调节作用,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既有多样性,又能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内,保证个体与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除其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稳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高校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校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沃土。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做到“立德树人”,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为宗旨,引导学生要胸怀大志,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以振兴中华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最新时政动态,不攀比,不自卑,不贪图一时享乐。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
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良好 的师德师风能传递正能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高校应该将教师的师德师风纳入考评体系,做为对教师综合评价的第一指标。高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高度重视,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并纳入日常监管。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一定要抓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培育。
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决定行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设置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决定了大学生能够在大学里具体学到什么,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后期工作能力。因此,作为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为社会培养哪一类的人才。不同水平层次的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不能设成千篇一律。而所有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 ,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
其次,要合理进行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有序的过程,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而现在的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对于会计学专业,很多高校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并没有考虑针对包括职称考试在内的社会考试需求,只是开设一些大众化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与会计资格考试课程相同,然而就难度和深度而言却具有天壤之别,特别是CPA考试,其难度和深度是目前设计的课程无法比拟的,常常使一个接受了正规本科教育的学生在面临社会考试时显得力不从心。按助理会计师报考的条件,一个本科毕业生完全可以在毕业时考取助理会计师证书,然而据笔者调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助理会计师证的学生却非常少,而社会对会计员的需求比助理会计师的需求要少得多,因此,也降低了应届毕业生的就职率。
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胜任能力的大小。比如,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的改革,很多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能参与企业管理活动,能够为最高管理层提供决策性建议,因此,要求会计人员不光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了解金融、营销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校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采用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尽管有的高校开设了实习课程,但仍然采用课堂模拟训练,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业务处理流程,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作用有限。另外,很多高等院校并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有些高等院校虽然建立了网上课堂,但是质量并不高,经常无法正常打开网页,或者内容经久不变,缺乏新意。因此,高校要在十九大思想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党支部组织委员 副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