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井冈山篇

2024-12-15 10:46:45 马院

为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并强化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4年隆重启动了“重走长征路”研究生党支部研学活动。此次活动精心规划了包括井冈山、瑞金、遵义、西安、延安等在内的经典红色路线,吸引了共计170余名研究生热情参与。接下来,我们将分期分批推出系列报道,详细记录这一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

怀揣着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与探索的热情,研究生研马第一党支部前往江西井冈山,在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记忆的土地上,开启红色研学活动,第一站——井冈山

DAY1:开营仪式——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WX20241215-095030

WX20241215-095043

在井冈山红旗标志下我们举行了开营仪式。带队王教官向同学们生动讲述了“三湾改编”的故事及意义,并进行了场景式教学。王教官模拟当年红军的编制将我们分为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两支队伍,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军的组织结构和战斗精神。随后,授旗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举行,随着王教官的一声令下,两面鲜红的红军旗帜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升起,接过旗帜的那一刻,革命先辈们的使命与担当精神也传承到我们每一个马院学子的身上。

WX20241215-095136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幅图片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聆听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的传奇。在博物馆展厅内,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从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与破裂、城市武装暴动的失败到“上山思想”的形成,从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山、改编袁王部队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朱毛两军会师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从迎接红五军、反击第三次“会剿”、重返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以及红军革命斗争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AY2: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小井烈士墓——大井旧居

WX20241215-095225

清晨的井冈山细雨蒙蒙,群山巍峨,云雾缭绕,同学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聆听烈士事迹,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圈,缅怀致敬革命烈士。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聆听讲解员讲述井冈山革命烈士事迹,特别是伍若兰烈士英勇就义的事迹,感悟红色理想信念的力量。随后,大家向烈士们敬献花篮,向所有牺牲的烈士默哀、三鞠躬,表达后人对革命先辈最真诚的敬意。在烈士陵园悼念大厅前,面向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全体同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最后,同学们沿着石阶上行,依次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纪念碑、雕塑园等重要纪念场所,聆听每一个雕塑背后的事迹,感悟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坚守住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WX20241215-095304

茨坪旧居,位于井冈山茨坪东山脚下的店上村,是一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居住和办公地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机关的驻地

同学们循迹茨坪革命旧址群,参观毛泽东旧居、红四军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等旧址。旧居是典型的江南农舍风格,朴实无华。屋内陈设简单,却仿佛诉说着当年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先辈在此生活、工作的故事。在这里,他们谋划革命战略,为中国的未来殚精竭虑。

茨坪旧居,作为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见证,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WX20241215-095337

这里是红军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为了让伤员有地方医治,在经过反复考察之后,选择在茅坪村建立了这所医院,远远望去医院朴素大方,走近观看简洁有致。在这里革命的毅力与坚强,曾与伤痛和疾病抗衡。

跟随艾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看着医院里陈列着的中药柜、西药柜,中草药标本,听诊器,药盘,纱布等物品,依然能带大家穿越时空,再现当年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药救治伤病员的场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仿佛清晰呈现在眼前。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红军师长张子清的故事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一次战斗中,张子清同志大腿负了重伤,在小井医院养伤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在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

WX20241215-095428

小井医院,红军战士们得到了救治与关怀;而小井烈士墓,则是他们永恒的安息之地。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的这幢房子,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听到这样的历史,每位同学都倍感心痛。可恨奸佞引贼入,烈士命殒红土埋;井冈处处遗忠骨,松树风格励吾侪。听着导师讲解着这段红色的悲痛的历史,看着纪念碑上书写着毛泽东的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在场的人更加深刻地感受烈士们不怕牺牲,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品质。

这里,每一座墓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传奇,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通过红色导师的讲解,了解红军医院烧毁,红军重伤员及医护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历史故事,默哀致敬,感受不怕牺牲、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品质。

站在这片土地上,同学们的心情无比沉重,深刻体会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提醒着马院学子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致敬先烈的英勇不屈,为如今的美好生活接力奋斗。


WX20241215-095501

大井旧居蕴含着中国人的迁徙史,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说,原本属于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的十三户农家,因为躲避当地的苛税和向往新生活,而不得不从广东迁徙到了江西的山里面,最终慢慢发展成了如今的大井村。

通过艾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在未摆脱旧社会关系之前的平民百姓过得是一种怎样的凄惨生活。为了躲避剥削压迫,不得不客走他乡,流离失所,最终在大井这片山中落脚。同时,中国人又是一个具有顽强精神与奋斗不息精神的民族。虽然只有十三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地长出一个如大井般几千人口的聚落。在发展人口的同时,也注意着传递着自己的文化。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们的建筑智慧与宗族习俗。既是为了缅怀历史,也是为了创造未来。

中国革命,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即便落后,即便弱小,也从不放弃生长的希望。正是有了这样韧性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坚韧的民族,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中国人民一旦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便焕发出澎湃的精神动力,掀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着的大山,赶跑了一位又一位的侵略者。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所形成的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是任何敌人都不能战胜的。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毛泽东等一批早期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借住在当地的客家,是什么能够让百姓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共产党,慢慢发展成为拥护共产党?首先离不开党的路线从根本上就确立了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自己政党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三项纪律六项注意,解决好了“革命为了什么”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仍不忘了百姓,在自己伤亡牺牲时也要掩护百姓撤退,与烧杀抢掠的白军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心中才逐渐有了选择的答案。这种信任不是仅凭口号宣讲而来的,而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次次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地为人民战斗而赢来的。

QQ20241215-095741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常坐在一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这块石头如今正静静地位于故居庭院的中央。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所说:“好在苦惯了”,当年的红军将士正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习惯,而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也正是红军能以弱胜强,永葆红色不变质的根基所在。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坐石读书”的年代,中国步入了新时代,有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仿佛艰苦的战斗生活已经远去。但若想不脱离人民,不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带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事业,就要继续保持“好在苦惯了”的革命精神,把井冈山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接力下去。

DAY3:黄洋界——挑梁小道——八角楼——会师广场——龙江书院——神山村

WX20241215-101910

黄洋界保卫战这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地阻挡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锋,展现出了超凡的战斗意志与顽强的抗争精神。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战士们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诱敌误判形势,连夜撤退,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受此鼓舞,同学们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齐声高诵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以缅怀先烈。那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在先辈们曾经浴血奋战、英勇保卫的山岗上空久久回荡,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学子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

WX20241215-101948

同学们重踏那条承载着朱毛挑粮壮丽史诗的古道遗迹。面对粮食短缺与山壑天险,红军先辈们毅然选择了以血肉之躯肩挑背负,从山下那条蜿蜒曲折、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将一担担珍贵的粮食艰难地运送上山,为根据地的建设筑牢了经济基础,也留下了一则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朱德的扁担”。同学们行进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考验的小路上,深刻领悟到了红军先辈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与坚定信念。

WX20241215-102017

WX20241215-102027

离开黄洋界战场,同学们来到了茅坪八角楼旧址。在枫石巨树下,艾老师让研学成员们思考“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问题。带着疑问,研学成员们一起在谢氏慎公祠身临其境地聆听了介绍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一大会议内容的课程。通过学习湘赣边界党的“一大”的历史,我们了解到我们党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最根本问题的回答,通过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得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科学革命思想。

WX20241215-102106

同学们走入狭小的八角楼,探寻曾经在此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道光。在这方小小空间中,毛泽东同志于一根灯芯的幽微光亮下,挥毫著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筑牢革命道路理论根基,坚定了军民革命胜利的理想信念,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谱写出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WX20241215-102132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井冈山成功会合。这次会师意义重大,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和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次会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红军队伍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次会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的部队得以汇聚,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QQ20241215-103224

QQ20241215-103310

这座建于1840年的书院,见证了井冈山地区的文化变迁和革命历程。在物质条件困难与学员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适合实践状况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结合培养新型人民军队的宗旨,提出了日后成为《古田会议决议》基础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党在革命根据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军官战士。

QQ20241215-103353

离开书院,同学们前往精准扶贫示范村——神山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深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情况。通过访问村民、观看视频,学员们感受到了神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神山村采取了成立茶叶合作社发展黄桃产业等多种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村民生活的显著改善。研学团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对脱贫攻坚的举措和成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QQ20241215-103437

QQ20241215-103452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在村民的指导下,研学团体验了打糍粑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并品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糍粑。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生活情况,了解脱贫攻坚的措施,研学团成员们对脱贫攻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神山村,这里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典范,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村民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QQ20241215-103536

当夜色降临,我们围坐在篝火旁,七个研学小组都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才艺与红歌记忆,精彩纷呈,用歌声和舞蹈传承红色文化,让革命的精神在欢乐中延续。这是属于我们的红色记忆,也是井冈山精神的生动体现。最后,研学团全体成员一起手拿小红旗在国旗前齐声歌唱《歌唱祖国》,今天,我们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足迹启程,在闪闪星光之下的火花灿烂中结束了今天的研学活动。

DAY4:红军后代座谈会

QQ20241215-103625

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我们迎来了一次珍贵的相聚。今天,我们有幸与红军袁文才、王佐后代面对面,“现身说法”,后代,帮助学员更深地理解井冈山精神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让学员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次座谈会邀请的四位红军后代分别是袁建芳王生茂石金龙江满凤

QQ20241215-103659

袁建芳袁文才的孙子,也是一名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袁建芳同志讲述了袁文才对待中国共产党态度转变的心路历程。袁文才本是当地的绿林武装,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他对毛泽东率队上井冈山是不支持、不欢迎的,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为他介绍目前中国的革命形势,并赠送了100支枪给袁文才。袁建芳讲到,袁文才被毛泽东的品质所感动,而且他们虽是绿林武装,但其目标与共产党的目标一样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于是他全心全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被错杀,1950年被追封为烈士。1965年5月毛泽东上井冈山时,亲切接见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为她送去诚挚的问候。最后,袁建芳表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弘扬井冈山精神,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QQ20241215-103739

王生茂王佐的孙子,王生茂老先生讲述了其爷爷王佐被错杀后他的奶奶兰喜莲带着他的父亲王寿生度过了近20年苦难深重的生活。王茂生讲到,起初兰奶奶是心怀怨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为兰奶奶一家送去温暖,使兰奶奶感受到党和人民对她的关心和爱护。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王生茂等人,王生茂老人家讲到,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也教育子女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弘扬井冈山精神,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

QQ20241215-103811

石金龙是曾志的孙子,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革命者曾志的另一面。石金龙老先生第一次见奶奶曾志是在北京,那时他希望奶奶能帮他解决商品粮户口问题,但曾志把党的政策当作生命,具备极强的党性原则,从不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尽管她一直怀有亏欠,但还是不得不婉拒了孩子们。曾志同志清正廉洁,国事家事泾渭分明。1992年她写下遗嘱《生命熄灭的交代》,希望能魂归井冈山。逝世后,她留下87个信封,把党发给她的工资全部捐出,她践行了入党誓词,为党和人民奉献终生。

QQ20241215-103849

江满凤是老红军江次华的孙女也是《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原唱。她曾是一名环卫工人,乐天派的江满凤在工作之余为游客唱歌,将爷爷留给她的歌谱唱出来。在家庭条件有起色后,她资助家庭贫困的学子,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迄今为止,已帮助了80多位大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井冈山精神,始终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是我们鲜活的榜样。


研学感想:

曾蕾汀:重循红色革命纪念地,深切感悟井冈山精神。从革命旧址背后的感人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斗争时将“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智慧,从茅坪镇神山村的美丽蝶变中,我切实体会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我深知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必当通过此次研学实践活动,带领支部党员、团员青年全面系统学以致用,在对党的历史的深刻认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中得到思想淬炼,实现境界升华,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郭香渝:何惧风雨如骤,井冈山上梦想翱翔。在学院党委的精心组织下,我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研学,寻找历史丰碑上四万八千多名革命先烈的信仰,寻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寻觅九十多年前井冈山精神播撒的种子在新时代长成的参天大树。井冈山是一座英雄之山,是一座信仰之山,更是一座真理之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实地身处井冈山之时犹能触景生情,聆听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常常悲痛不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生于和平年代,时代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面对新时代答卷,我们唯有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照进日用常行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才能形成犹如“革命”武装斗争一样的坚强力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去完成英雄先烈们想要完成的梦想。

辛泓宁: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圣地,在山丘沟壑间追寻先烈们的足迹,我对共产党人在物质条件艰苦、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不利情形下,依然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怕流血流汗,依靠群众建设革命根据地的伟业;依然敢于反思早期革命的教训,实事求是走新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壮举有了更形象、深刻的认识。作为华师马院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先辈们的精神信念,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勇于思考、不畏挑战的精神品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井冈战旗扬,希望已播撒,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孕育出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至此,井冈山一行已落下帷幕,华师马院研马第一党支部全体成员在井冈山采撷革命历史之英华,体悟星星之火的深刻内涵,处此红土地,马院学子将始终追摹先辈的井冈山精神风范,知行合一,以热忱与坚毅开启新的伟大征途,使燎原盛景于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璀璨的荣光。


责任编辑:廖冰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4年隆重启动了“重走长征路”研究生党支部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