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但目前在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提出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从而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现状: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
“伴随国家实力提升和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赵国祥表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首先是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优。调查显示,全国共有605所高等学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在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主力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任务的广大地方师范院校政策倾斜不够、资源配置不强、文化氛围不足、办学水平亟待提高。
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也是教师教育体系的一大阻碍。赵国祥在调研中发现,以财政拨款为例,2018年全国共有40所大学财政拨款收入超过15亿元,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居前两位,分别为53.44亿元和50.83亿元,北京师范大学21.87亿元列第19位,华东师范大学17.5亿元排第30位,部分师范大学超过10亿元,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在10亿元以下。
“为了获取更多办学资源,切实保障改革发展,一些师范院校选择了综合化道路,很多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不到学校专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众多师范院校中师范生比例偏低,部分师范院校甚至低于20%。”赵国祥说。
师范生培养情况如何?赵国祥表示,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4+x”“2+2”“3+1”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根本性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单一学科培养、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学生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重点中学更愿意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
在此情况下,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也成为难以回避的事实。有学者对9所“211”师范大学新生生源质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9所师范大学新生高考加权分数分值从86.7(当年北京大学为100 )下降到了68.6(当年清华大学为100),降幅为20.9%。
建议: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能够而且必须挑起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梁’的还是师范院校。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从而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以配套,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遴选建设1所一流师范大学、10个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其中,一流师范大学建设重在一流师范专业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师范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师范专业建设重在优势专业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同时,他建议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申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教育博士硕士招生指标、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双一流”师范院校适度的政策倾斜,着力增强其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合理提高财政拨款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在此基础上,由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对“双一流”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力争使所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都达到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生均拨款水平,有力保障其深入开展教师教育改革。
在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发展方面,赵国祥认为应引导和督促“双一流”师范院校认真总结和传承我国教师教育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新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课程、培养机制、实训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课程形态、新学习方式挑战,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建立健全“双一流”师范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将“双一流”师范院校的改革发展举措,总结提炼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标准、工作规程和实践经验,辐射引领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