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
栏目:党员风采
党员:劳健涛
====================================
他是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
他发表3篇核心期刊论文
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
获得2个国家竞赛奖
他就是物电学霸劳健涛
劳健涛坦言,刚入学时,“通信工程”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理工科专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以后能做什么工作?他对此一无所知。然而曾经迷茫的他,在大学四年期间,从专业学习到竞赛成绩全面开花,在同学眼里,劳健涛目标明确、计划清晰,与“迷茫”二字毫不沾边。
转变不是没有原因的。四年后他这样评价自己,“我大一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超多强”是我的目标
初见劳健涛,这个大男生高高瘦瘦的模样一度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在交流过程中,他幽默的言论和丰富的经历让我们刷新了对他的印象。回想起初入学的光景,劳健涛坦言自己当时很迷茫,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方向,都是一片空白。“万一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成了他最苦恼的事情。
尽管如此,大一的劳健涛却给自己设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一超多强”的人。提起这件事,劳健涛显然有些羞涩。在他的设想中,大一就是应该广泛尝试,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学习、社团、学生工作、文体活动一个他都不落下。
回忆起当时忙得脚不沾地的日子,劳健涛并不掩饰自己对其他同学悠闲生活的羡慕,“看到他们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我好累啊!”他开了个玩笑,随后正色道,“不过这是自己选择的,我也享受在其中。”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是劳健涛想要做到最好的心,“不确定要做什么时,就把能做的都做好,为自己赢得更多筹码。”他说。
生活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很快他的天赋就展现出来了。在协会的培训中他接触到了嵌入式系统,这成为了他敲开软件程序大门的第一步。后来参加校内的电子设计大赛、中山大学的智能车挑战赛等一系列比赛时,劳健涛总是负责软件部分的工作。“写程序真的需要很细致,有时候看多了代码,连指针都分辨不出来,但健涛非常适应这种工作。”队友蒲小年这样评价他。
劳健涛掌握的编程语言中,除了C语言和Java是在课堂上学的,C++、C#、Python、MATLAB等都是他看网上教程自学的。在一次次的比赛和学习的逐渐深入中,劳健涛在计算机编程领域越走越远。
劳健涛的“专”体现在他的专业学习和钻研上。导师唐小煜曾这样评价他:“健涛取得的的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大二暑假,劳健涛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在此后的研究中,他针对智能车中的计算机视觉展开研究,在北大核心A类期刊发表了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两篇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他大三前并不了解何为保研,但他在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却铺平了他最后选择的保研之路。
毕业前两个月,劳健涛被评为“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有这一段话描述他:“在他所深入研究的智能车方向项目里,不仅个人斩获2017年全国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带领低年级学生学习智能车相关软硬件知识与技能,最终还帮助他们获得了2018年智能车竞赛的四个项目奖项。”
“他不仅专业好,还总是帮助别人。”唐小煜反复强调推选劳健涛的理由。在成为师兄以后,面对低年级同学的问题,劳健涛展现出了充分的温和与耐心,无论是修改论文还是解决工程问题,即使是凌晨一两点找上门来的问题,他都鲜少拒绝。
习惯做“三手准备”
在劳健涛自己的印象里,自己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能做二手准备的话,我会做三手准备。”也许是因为从小和双胞胎弟弟的竞争,让他习惯了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从规划到实施,他执行得一丝不苟。
大一做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收集关于本专业的资料,他还四处收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写了五千多字的规划书。一年后,他再次询问别人对他的看法,结合这一年的经历做进一步规划。保研成功以前,劳健涛两次获得综测第一,大家都认为他已经胜券在握,他却依旧有所疑虑:“万一中途有黑马冲出来怎么办?”他仍然继续参加比赛、发表论文。
在保研至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后,毕业论文成了本科的最后一关。尽管已经成竹在胸,材料也准备得非常充分,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光是写,劳健涛就写了一个月。“我不喜欢随随便便写完的感觉。”他解释。
“我做这些事究竟有没有用?”劳健涛也担心过这个问题。大学四年的最后,他终于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不急于否定自己的努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自然会有收获。
他真的很靠谱
大二的暑假,为了备战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劳健涛只回家待了一天半。
白天,编写算法,晚上,实地测试。这是劳健涛大二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避免阳光中的红外光波段对设备的影响,也因为场地的有限,劳健涛他们选择了这样日夜轮转的模式。
而在临近比赛的一两个星期,算法框架基本稳定了,为了更好地利用实地测试时间来完善算法参数,团队更是开始日夜颠倒,住在实验室成为常态。每天的生活更是进入了调试-日出后睡觉-中午起来调试的循环中。“一般凌晨三点实测成绩效果是最好的。”劳健涛解释道。
争夺国家一等奖的决赛共有三轮,在先失一分的情况下,第二轮的险胜也没能让他们放松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在第三轮发生了:两辆小车在第二十秒时意外发生碰撞,一度在墙角僵持不下,紧接着,劳健涛队伍的车开始倒车,重回赛场,接下来的30秒成了劳健涛队伍的独秀时间,而对手直至比赛结束仍停在原地。至此,他们顺利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也是华师在该项赛事上的最佳成绩。
在后来谈到为什么会加入紧急情况倒车机制时,劳健涛表示,这是自己针对当年新提出的双车对抗赛制想出来的,就是为了应对在车辆对抗时的不可控因素,保证小车能够顺利完成竞赛任务。这一次,他的“三手准备”立了大功。
“我是一个比较拼的人。”劳健涛反复说起这句话。大一时,他参加无线电协会举办的电子设计大赛,结果临近比赛时因病回家休养,他就把单片机、蓝牙等一部分元件带回家,挤时间调试程序。家里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带智能车回去,在家的劳健涛就在IDE上用debug模式测试各种情况下程序的输出,也带了电烙铁和万用表回去测试电路。通过这些简单的仪器完成了工作。
提及这段经历,劳健涛表示虽然状态不好,但不想半途而废。队友李智豪回忆,劳健涛并未提起自己生病的情况,还把写好的程序寄给他。“知道他生病后很惊讶,觉得他真的很靠谱。”李智豪感叹。
抱最大的期望
做最坏的打算
做三手准备
这就是学霸劳健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