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党支部成员参加教育学院第四十三期“博导论坛”

2021-02-23 21:46:43 郑刚

2020年10月24日下午15:30-18:00,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第四十三期“博导论坛”在田家炳楼601教室成功举办。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怀银教授应邀以“中国教育学史应如何触摸”为题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此次论坛由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申国昌教授主持,教育学院陈佑清教授、刘来兵副教授以及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侯怀银教授结合自己40年的教育学研究经历和27年担任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等教育管理的经历,尤其是分享了他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总结出了“四六三”,即“打好四个基础”,即学好英语、练好身体、培植性格、用好时间;“做好六件要事”,即修满学分、尽快开题、发表小论文、打磨大论文、考博或工作、找好伴侣;“依托三个支持”,即学院支持、家庭支持、导师支持。

接着,侯怀银教授从“中国教育学史需要触摸”“中国教育学史需要触摸的几个方面”“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意义与功能”“当前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史的触摸方向与研究书写”五个角度展开了对本次讲座主题的系统阐释。他指出,随着中国教育学“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学人开始从史学角度对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进行全面反思和探索,以寻求突破中国教育学瓶颈的出路,但中国教育学史还有诸多问题亟待厘清,因此,需要从教育学文本、教育学家、教育系科、教育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学术期刊和出版社、教育学术团体六个部分对中国教育学史进行细致触摸。侯怀银教授认为,研究中国教育学史的意义包括反思历史、镜鉴现实,探索规律、预见未来,积淀传统、传承文化,教育学人、鼓舞来者,创建理论、完善学科等五个方面,认识功能、引导功能、发展功能、预见功能是研究中国教育学史的主要功能。

在侯怀银教授看来,尽管当前的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沿袭了外国教育学史研究的一般套路和范式,影响了发展的自生性和原创性;第二,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从主体上并未脱离传统的文献法和历史法,缺乏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第三,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不平衡现象严重,干扰到了中国教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立足当前,侯怀银教授认为未来的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应把握三点方向:第一,中外结合,注重本国研究;第二,开放性视角,多样化方法;第三,全面发展,不失重点。

最后,侯怀银教授强调中国教育学史的触摸方向包括传承文化传统、开放学术胸襟,重视以史为鉴、加强学科建设,聚焦基本理论、开展专题研究, 直面教育实践、强化问题意识四个方面,在触摸时应注重中国教育学史资料汇编、学科发展史研究、人物思想史研究、教育系科史研究、著作教材史研究等问题领域。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史为基”的研究宗旨、坚持历史与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用中国话语书写中国教育学史、全景式和综深式的视角相结合、明晰学科史和教育事业的关系、灵活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等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教育学史学科的发展和成熟。

报告结束后,申国昌副院长做了点评。他指出,侯怀银教授的报告娓娓道来、语言幽默、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从学习谈到研究、从做人谈到做学问、从治学谈到生活。前半场报告可以用“实”字来概括:内容实、方法实、经验实。后半场报告可以用“大”来概括:大视野、大格局、大气派。总体来讲,本次报告既是一场教育学史和教育学人治学的专题报告,更是一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使人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责任编辑:郑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第二党支部成员参加教育学院第四十三期“博导论坛”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