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上午9:00-11:30,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为我院学子带来的“地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于图书馆九楼风雅斋顺利举行。讲座由毛齐明副教授主持,李先军教授、高巍副教授、姚林群副教授、宫慧娜博士、白颖颖博士、张添翼博士、杨文黛老师等与我院学子参加了此次讲座。
杨小微教授
本次讲座是杨小微教授三次专题讲座的第三场。讲座伊始,杨教授通过“地域文化在课程开发中是自发的形成还是自觉的培育?”这一问题来导入今天的讲座内容。接着,杨教授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与思路、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育人价值、地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可能性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地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论述。
首先,杨小微教授指出学校最可持续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杨教授认为当前学校变革存在着“重实践、轻管理”,“管理变革重硬件、轻软件”,“文化建设有空间(校园文化)、无组织(组织文化)”的问题。我们需要超越对现有“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全面、整体地看待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
其次,杨小微教授介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与思路。第一,唤起文化自觉、增长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是学校文化建设愿景确立与提升的落脚点;第二,应基于共识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共识包含共难-共识、共享共识、互动共识。杨教授以“长江文化共识”、“江南文化共识”为例,对共识文化内涵进行了生动的解读,引出了大家对“地域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再次,杨小微教授阐释了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育人价值。基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从黄河“龙”文化谈到长江“凤”文化,并以江南诗性文化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江南诗性文化提出的背景、形成的历史过程,深度挖掘江南文化背后的江南精神及特色。
讲座现场
接着,杨小微教授阐释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开发的可能性。杨教授分别就“地域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江南文化在儿童哲学课程中的融入”,“江南文化在STEM+或STEAM课程中的渗透”展开讲解,并结合疫情背景下的“以灾难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真实研究案例进行了课程开发的深刻解读,从国际理解角度诠释生命的意义。
李先军副教授
随后,李先军副教授对杨小微教授的讲座从三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讲座内容气势磅礴、底蕴深厚,具有历史穿透力和历史厚重感;第二,视野宏大,从祖国大江南北的文化拓展到国际文化。第三,引入了丰富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案例。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可谓是一场激荡人心的视听盛宴。
在互动环节,杨小微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程开发中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儿童哲学的适用性和实现路径是什么?”、“通识教育与国际文化理解课程的关系是什么?”等一一作出了回应。
讲座互动环节
最后,毛齐明副教授代表教育学院全体师生对杨小微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形象地称杨教授的三场讲座为“学术加油站”,为华师教育学院教师“回归计划”做出了表率,并期待杨教授再次莅临我院进行学术指导。至此,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的专题讲座第三场“地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圆满结束。
毛齐明副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