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关爱抗战老兵群体、追寻荆楚红色精神、构筑青年大学生抗战史观,7月18日—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阡陌上行团队赴湖北襄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历史复调的形式,实践队走访新四军、中国远征军等各个群体抗战老兵7位,挖掘抗战老兵个体记忆,探索抗战精神传承新渠道。
在新四军老兵臧家祺家中,谈到曾经的革命和抗战经历,97岁的臧老先生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臧家祺老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二师五旅十三团副指导员、中原大学队主任、利川县委书记等职务。在77年前,为了抗日救国,臧家祺拉着同学、朋友参加新四军。“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唱完《新四军军歌》,臧老先生又唱起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大刀进行曲》,“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保证战士们每天都有高昂的士气。”
在抗战老兵乔树芝家中,现年99岁的老人已经有些口齿不清,但讲到抗日经历,老人眼神中依旧充满着忠诚和坚定。乔树芝1941年毕业于黄埔军校,随即参加过豫中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直到抗战胜利,在军队中主要负责炮兵指挥。讲到抗战的残酷,乔老先生一度落泪:日军装备数量多、威力大,我们中国人只能用人命去弥补不足。当问到当年为什么参加抗战,老人肃容道:为了国家。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把祖国统一和强大当做自己的目标,一切困难都能被内心的信念所克服。
走访抗战老兵徐光礼时,老人告诉实践队成员:当年日军入侵襄阳,一路烧杀抢掠,国仇家仇促使他16岁便报考通讯兵学校。1942年从通讯兵学校毕业后,徐光礼所在部队于南漳、荆门、宜城等地活动。在1944年的日军大扫荡中,他所在部队负责掩护大部队转移,从下午五点开始阻击日军,一直坚守到天亮大部队成功转移,所在部队一个团的兵力几乎殆尽。1945年日本投降时,徐光礼正在电台边值班,是最先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的士兵之一。徐老告诉青年学生,为传达作战任务,哪怕炮弹在身边爆炸,也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份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对国家的坚守,就是撑起我们的国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强后盾。
走访抗战老兵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阡陌上行团队成立募集资金,成立阡陌老兵救助金,协同当地义工协会为抗战老兵们送上大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实践活动结束后,成员郑威说道:一路和老兵握手长谈,那种直击内心的收获用任何文字书写都显得肤浅,臧家祺、熊士林、张天生等抗战英雄的声音虽然浑浊却掷地有声,他们的事迹需要我们去记录,历史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伟大的精神需要我们去弘扬。基于抗战老兵事迹,阡陌上行团队将凝练其精神特质,开发相应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传承抗战红色精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