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将万千乡村,进行美丽蝶变。通过美育赋能乡村的实践,将美育转化为乡村精神共富的新要素,树立了一批美育村和网红村。
美育实践服务社会杭师大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学院师生积极投身美育赋能乡村共富的伟大实践,将艺术疗育、跨代美育、乡村美育等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以“红色”美育点亮乡村共富之路。
二、分析与应对
(一)大墙之光暖心灵,艺术疗育促共富
2022年6月,学院联合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残疾人之家,举办“手绘我心,大墙之光”艺术疗育活动,旨在通过艺术墙绘的方式让残障人士感受到团队艺术创作的乐趣,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由美术学(师范)专业某教授带领40余名学生通过2周的艺术实践课共同完成。同学们针对残障人士没有绘画基础、控制能力弱等特点,设计了“人影投影法”。残障人士们在阳光下,互相摆出自由的姿势,同时通过画笔将这一瞬间的美好定格在墙面上。
活动引导残障人士勇于表达,乐于表达,擅于表达,从创作中获得自我肯定,释放压力和焦虑,展现自信和乐观。“虽然这些作品没有多么高超的技术,但是真情流露,是最美丽的作品,是最动人的作品。”一幅幅精彩美丽的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二)跨代美育谱新篇,乡村文化发新芽
学院某教授提出以“跨代美育”解决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他带着学生团队来到浦江县嵩溪村调研,并成功实施“水墨嵩溪——乡村跨代美育”项目。
通过村民“能者”—大学生志愿者—中小学生,三代人“跨代”合作,把村民“能者”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把他们所热爱的非遗文化、民俗、民艺,转化为中小学生的研学资源。团队据此进行跨学科融合,研发了一系列跨代乡村美育研学课程。唱山歌的徐爷爷满足地说:“你们问我给孩子们唱歌开不开心,那当然是开心的,孩子们都叫我老师,我能不开心吗?”
项目一方面向少儿传播传统文化,把嵩溪村开发成以“水墨”为特色,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乡村中的每个村民找到自己独特的“美”,发掘“村民能者”,激发村民潜在自主乡建意识和乡村文化自信,突出乡村的主体性、村民的自主性,实现活化社区文化带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美育描绘“山海情”,东西协作促共富
“老师老师,我获得了2万元的奖金!谢谢您!”2022年11月26日,支教队员郑同学分享了一条喜讯。2022年7月,学院东西协作支教团来到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二小开展艺术支教活动。队员郑同学指导的三年级凌同学表现尤为突出,他的数字作品《笑声统治世界》获得了全国少儿数字艺术大赛的特等奖,这对于一个乡村孩子而言是一份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我头一次知道美术原来不只是画画!”谈及创作灵感,凌同学说:“奶奶看到我们在拍照很害羞,侧着头看了看,害羞的用手蒙住了脸。她笑的很大声,笑声吸引了我们。”孩子眼中的老奶奶,十分的亲切与可爱,他将自己看到奶奶害羞的笑的全过程以照片拍摄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用照片将此“动态”过程连贯的表现出来,十分有趣。
“乡村美育并非如传统美育般一味地向孩子灌输美术知识和方法,它拥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艺术教育,迸发儿童年龄段独有视角下的艺术感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与创作欲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支教队员罗同学说道。
三、反思与启示
学院师生立足专业课程,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构建起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美育力量。系列美育实践活动获央视网、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浙江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习强国平台以《艺术赋能乡村,美育共同富裕》为题,点赞“跨代美育”研学课程。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引领更多美院师生扎根祖国大地,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青春融入乡村共富的伟大实践,塑造“美育天下、家国情怀”品格,以红色美育实践润德,点亮乡村共富之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