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吉林大学) 选题规划方案
2023-03-22 14:42: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吉林大学)(简称“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在2018年至2021年是第一个建设周期。建设周期内,重点确定并开展五方面工作。具体如下:

一、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

(一)选题说明

探索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1”是指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10”是指10个系列的《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致力于打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为核心课,以《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为拓展课的总体化引领与分众化指导相结合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的主渠道教育教学新体系新模式。

(二)工作任务

1.《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建设方面:

(1)有计划地持续完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聚焦学生需求,开展教育质量滚动调查,适时更新教学模块,增强课程层次性和时代感。

(2)为教学研究和管理服务提供完善、稳定的经费支撑。

(3)健全规范的教学助教队伍制度保障,制定并完善教学管理办法与慕课助教工作任务清单及工作考核标准。

(4)面向吉林省高校学生开展“慕课学习与心理成长”夏(冬)令营。

(5)依托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的学生心理品质提升联盟等平台,扩大课程在全国不同区域的辐射度与渗透力,两年内,力争慕课选课学生数达200万人,选课校次达60%。

2.《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建设方面:

(1)开展北京地区60节《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上线评审、运行和推广工作,启动华中地区、辽宁地区《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课程教师遴选、课程内容审核与课程录制工作。

(2)借鉴《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评审经验,《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评审拟探索并采用“三评一改两互动”(三评是指专家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一改是指建课教师的修改;两互动是指过程互动和课后互动)评审模式。

(3)《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将设置“深度思考题”和“延伸阅读”,并通过向学生公布教师微信、微博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微课拟通过学分课程和非学分课程两种形式呈现,在两年内建成并上线运行300—500节课程,微课指导学生面达20%。

(4)《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将与吉林大学基于学生行为大数据研究的心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接,及时向特定心理风险类型的学生主动推送对应课程,将课程作为提前干预的有效方式,把控心理危机前端,最大程度发挥课程主渠道教育的正向引导力。

(三)成果形式

打造全国一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体系。

(四)时间安排

2018.12-2019.06  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2.0版建设工作,启动《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北京区域课程上线筹备,华中和辽宁区域微课建设工作。

2019.07-2019.12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北京区域上线运行,华中和辽宁区域微课录制、制作与评审。

2020.01-2020.06  300-500节《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上线运行与课程效果评估。

2020.07-2021.03  启动《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与《吉林大学心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精准对接研究。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研究

(一)选题说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既有普遍性,又有群体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确保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出台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教民[2005]1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教民厅函[2018]6号)等文件,要求各单位在课程设置、物质保障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支持和鼓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水平上有较大提升。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宗教思想、语言文化、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会面临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造成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因此需要一套可以适用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标准化和本土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以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少数民族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危机后个体和重要他人的心理健康重建,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任务

1.编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组建专家团队,自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以各地区各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确立常模,研究中采取分层抽样,覆盖全国各层次高校。指标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包括城市、家庭、社会、生活、学业、技能、就业等,问卷设计中重视隐蔽性,测查出学生真实的想法。

2.撰写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在全国高校中分层抽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及其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心理需要。走访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调研;访谈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心理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专题访谈。从而了解学生语言文化、宗教思想、学习生活、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内容,以多维度、宽视角广泛收集学生主客观资料,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发生发展机制形成调研报告。

3.建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通过工作实践,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应激源和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方案,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成果形式

构建专业性、高效性和完整性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

(四)时间安排

2018.12-2019.05  访谈调研,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综合性大学和民族院校进行实地调研访谈。

2019.06-2019.09  根据访谈调研结果,编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2019.10-2020.06  构建与完善《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该系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性研究,建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常模。

2020.07-2021.06  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效果,检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信效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体系建设

(一)选题说明

由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振斌教授作为总策划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为课程学术总顾问,吉林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

(二)工作任务

围绕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实际,在教育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家编写更加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加聚焦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需求的优秀教材。

(三)成果形式

编写出一部完整性、开放性、针对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

(四)时间安排

2018.12-2019.05  拟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样态。

2019.05-2019.06  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结构框架与参编专家学者名单。

2019.06-2019.07  拟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编写章节、交稿与出版等工作分工,确定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组稿工作顾问。

2019.07-2019.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初稿与初稿专家评审

2019.12-20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终稿与终稿专家评审。

2020.05-20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第一版)出版与推广

2020.07-202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教学效果评估。

四、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一)选题说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自身特殊教育规律的专业性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和有力保障,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专任教师配备不足、专业化培训不够和心理咨询技能掌握不足等问题。吉林大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单位,拟创建“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工作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养力度,推动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发挥吉林大学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二)工作任务

1.加强全员培训。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阶式培养方案,每年联合吉林省教育厅面向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逐阶(初阶、中阶、高阶)开展心理咨询伦理、知识与技能系统培训,力争四年内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训覆盖率初阶达100%、中阶达75%、高阶达50%,培训学时达300学时以上。

2.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按照建设标准,关心中青年专业学术发展,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搭建平台。努力培养1-2名在全国高校有认可度和影响力的青年教师。

3.加大日常教育力度。规划设计好日常性教育活动,制定实施《学生心理健康轴带教育指导计划》,实现横向宽辐射、纵向全贯通的教育指导体系。

(三)成果形式

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吉林大学)“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工作载体,构建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逐阶培养模式。

(四)时间安排

初阶培训(100学时)

2019.02-2019.05  “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第一期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与示范引领”专题培训

2019.06-2019.07  “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第二期暨“大学生心理咨询伦理”专题培训

2019.09-2019.10  “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第三期暨“心理咨询个案概念化”专题培训

2019.11-2019.12  “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第四期暨“积极取向心理咨询技术与实践”专题培训

中阶培训(100学时)

2020.02至2020.12拟依托“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培训载体面向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4-6期专题培训,同时依托“开心开讲示范讲坛”和“心理百科半月谈”精品培训项目,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和《大学心理成长》微课内容,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热点、难点与重点,开展座谈、研讨会和工作沙龙等。

高阶培训(100学时)

2021.02至2021.12拟依托“心理育人创新发展论坛”培训载体面向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4-6期专题培训,同时依托“开心开讲示范讲坛”和“心理百科半月谈”精品培训项目,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和《大学心理成长》微课内容,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热点、难点与重点,开展座谈、研讨会和工作沙龙等。

五、优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体系构建(优尖计划)

(一)选题说明

本选题以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分析拔尖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征,查找引发拔尖学生学习和生涯发展困扰等的主要因素,深入探讨影响拔尖学生学习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内外原因,进而研究设计具体课程与活动方案,总结提炼出对巩固、提升和培养拔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工作任务

完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体验式课程,完善拔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在吉林大学试验班中推广《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课程,课程以培养协作领导、思辨创新、战略执行、规划发展和应变抗压能力为重点。

(三)成果形式

构建优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体系,打造“优尖计划”模式。

(四)时间安排

2018.12-2019.07  修改完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体验式课程大纲。

2019.09-2019.11  推广《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课程。

2019.11-2019.12  评估《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培养》课程教学效果。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