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则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针对高校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主客观表现。随着疫情持续时间延续和研究不断深入,社交问题、专业认同、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在线教育等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困扰。
在梳理已有理论研究,调研高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趋势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吉林大学,心理育人方向)(简称“吉林大学思政创新中心”)归纳总结得出疫情下学生心理素质-应激模型(如图1)。
图1:疫情下学生心理素质-应激模型
高校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信息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其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疫情时容易产生应激心理反应,出现生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能够敏锐地意识到突发应激事件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激发积极应对、重塑平衡状态的主动性,将疫情中的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基于此,吉林大学思政创新中心提出疫情下心理应激反应各阶段应对策略,即警觉期做好科学研判、战略部署与服务保障;抵抗期重点提升心理服务与宣教指导覆盖面;耗竭期注重强化风险排查与危机防范实效性;恢复期着眼心理成长防护与社会心态优化。
2022年3-5月,吉林突发疫情,吉林大学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下设13个专项工作组,其中,心理咨询与疏导组获授权指导全校心理抗疫工作。在学校统一指挥下,吉林大学思政创新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各部门凝心聚力,按照“科学研判、提前布局、重点关注、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立体多维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一个专项工作组及协同工作队伍为主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心理咨询云服务平台、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心理健康宣教指导平台等四大平台为主体的吉林大学“1+4协同心理抗疫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发挥示范效应。
疫情初期,迅速成立抗疫专班,健全工作制度,协同专家学者、心理医生、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工作志愿者等群体组建心理抗疫“特战队”,打通时空局限,加强分析研判,提升工作效度。同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攻克心理抗疫“主战场”:不啻做好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转换,更借助课堂主渠道增大覆盖面,注入心理抗疫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爱自身心理健康;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宣教效能;“画线成面”,以朋辈为纽带深化心理支持。拓宽心理抗疫“根据地”,丰富拓展多维咨询云服务:校内全人员、全途径、全时段实现“三全并举”;校外拓宽渠道,收集全国支持资源。通过动态心理动态调研、特殊需求特殊通道、重点人群重点关注三大举措,精准强化危机干预,筑牢心理抗疫“防火墙”。最后,多元并举宣教指导,打造心理抗疫“充电站”:加强思想引领、丰富心理支持、营造学术氛围同时注重知识普及,创设关注心理健康轻松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