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名称
教师教学行为对本科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研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我校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两者关系。将心理育人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教师教学行为中哪些影响因素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进而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节运用积极因素、控制消极因素,实施更多有效的教学行为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良好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融洽、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就能激发出学习热情,克服羞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进而有效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紧张不安或懒散沉闷、感到焦虑厌烦、注意力涣散,则会抑制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学习兴趣,不仅影响教学有效性,而且对于未来的成长发展也隐患重重。本研究在辨析各类因素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节积极有效因素,控制消极无效因素,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三全育人”的深化落实提供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实施步骤
1.完成文献梳理及理论假设的提出
对于教学行为的定义,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郑燕祥认为“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表现,是在特定的外在教学情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素养选择教学模式及自己的角色,然后进行教学,这就产生了教学行为”。《教育大辞典》中将之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国外学者Possel等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行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指导行为、组织行为和社会情绪行为。其中指导行为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用以促进学生概念建构、技能发展、形成批判思维的方式,可以分为积极教学方式和消极教学方式。组织行为是指教师用以促进教学活动稳步推进,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并且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的方式。社会情绪行为是指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增进学生归属感与接纳的方式。这一定义在教学行为本身的基础上,拓宽了教师教学行为概念的外延,丰富了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路径,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并建立理论模型。
众多研究证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同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教学行为(例如,为学生提供回应、选择或接受积极反馈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业成就。而旨在增加学生学习效率和减少干扰的组织行为则与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有关。社会情感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体验,并与更好的学习成绩正相关。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发现,教师指导行为、组织行为和社会情感教学行为对于学业成就具有促进作用,而学业成就反过来与较少的消极情感相关。同时,有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都以高度消极情感为特征,而抑郁也以低度积极情感为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教师的积极教学、组织和社会情绪教学行为会降低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以往的研究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情感、积极品质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国外学者Pittard等人认为,不同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的感受间存在差异。对于学业压力较小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为其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成就感,养成自信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而对于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的关注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一方面是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普遍采用了消极的自我认知,更容易对自身的学业情况给予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关注会让学业压力较大学生产生一种“被评价”的感觉,进而增加其压力感知,并会产生负向的情绪体验,降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假设学业压力会作为一种调节变量出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调节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弱。
2.对相关问卷进行本土化修订
大多数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测量主要指通过教师报告或者教室观察,两个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室观察的方法通过专业训练的观察员计分,这种方法虽然最有效,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并且其偏向于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教师自我报告法虽然省时省力,但却存在自我评价偏差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提出学生报告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花费很少的人力和财力,而且他最大的优势在于:尽管这种评价可能比较主观,但学生自身的感知和经历对预测其各种表现更加准确。
在以学生报告法编制的教师教学问卷中,国外学者Possel编制的问卷最贴近本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且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施测信效度较好,本项目拟采用此问卷作为测量教师教育行为的工具。但该量表并无正式中文翻译,且并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修订,其中的一些表达并不适合当前的语境,因此需要对该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项目组现已将该量表进行翻译校对,并按照中国的表达习惯进行了修订。
3.开展前期调研及信效度检验
经过扎实的项目前期调研,目前项目已完成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所用问卷的选定,人口学变量的设置,指导语及问卷细节的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研究应用的特定问卷,进入到数据收集阶段。
教师教学行为问卷(TBQ)原为国外学者Possel等人编制,作为测量教师教学行为的经典量表,此前并没有适用于国内大学教学的版本,一些问题存在与国内实际大学情况的出入。因此需要将它进行适当翻译使其适用于本土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删去不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述,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表的测量内容,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以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四、研究成果展示
1.形成研究框架
本项目主要探究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最初模型尝试将学习压力作为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作为调节变量。而后通过大量检索和阅读国内外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多次讨论修改逐步将研究变量精准化,最终确定教师教学行为作为自变量,以包含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绪体验和焦虑情绪三方面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同时选定学生学业成就为中介变量,学生学业压力为研究调节变量。
2.修订问卷,完善研究工具
在本项目中,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包含三个组成部分:指导行为、组织行为和社会情绪行为。其中指导行为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用以促进学生概念建构、技能发展、形成批判思维的方式,可以分为积极教学行为和消极教学行为。组织行为是指教师用以促进教学活动稳步推进,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并且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的方式。社会情绪行为是指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增进学生归属感与接纳的方式。教师教学行为不仅涵盖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囊括了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本项目对Possel等人(2013)编制的教师行为问卷进行译制,该问卷将在积极教学行为、消极教学行为、社会情感行为和组织行为这四个维度上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测验。
(教师教学行为问卷(TBQ)自译版(部分)
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思路也越来越清晰,随着对教师教学行为了解的深化,我们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最具研究价值的中介变量是学业成就,而大学生学业压力可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从以往研究来看受教师教学行为影响较多的是学生的焦虑水平,我们假设除了负性情绪可能与教师教学行为关联紧密,学生正性的、积极的情绪等心理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点之一。综合对心理健康这一因变量概念的进一步研究界定,本项目借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将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因素,最终选用总体评价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以及特别指向焦虑情绪的焦虑量表来综合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业压力中介变量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教师评分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采用等级主观自评形式,而压力作为调节变量则采用国内本土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予以测量。
3.陆续开展数据收集工作
经过扎实的项目前期调研,目前项目已完成研究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工具的选定,进入到数据收集阶段(截至2022年8月24日,共收取有效问卷82份),接下来将继续进行分层、分专业、分年级的抽样调查研究,扩大调查研究的范围广度,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科学的研究分析数据。
4.开展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为探讨疫情因素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影响,项目于2022年3月18日至6月6日期间开展了20轮动态调研,实时了解我校学生在线上教学形式下的心理状况变化走向。调研累计覆盖2万余人,85%以上的学生持续保持了比较积极的状态,但由于疫情形势变化导致的学业、发展和人际困扰,部分学生的情绪状态也存在波动。
学生情绪状况变化趋势图
这一调研结果提示,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变化可能影响教师教学行为,使研究结论受到影响,下一步研究需在数据收集时对相关人口学变量进行调整完善,如将教师教学方式细分为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教学等类别,以达到研究调查分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