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2019年10月30日,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首次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召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据国家权威机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1年高校毕业生数为660万,2017年上升到795万,2018年820万,2019年860万。2020年预计达874万,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进而更充分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整个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最直接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大学生成长与成才,事关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在浙江省安吉发布,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新农科建设把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二、案例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案例情况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具有人力资源层次高、就业岗位面向基层、就业心理落差大等特点,在我国总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出现了缓就业、不就业和待就业现象。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新农科”背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立足立德树人抓就业,立足服务需求抓就业,立足内涵发展抓就业,不断推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学农与爱农培养贯通。
培育学生爱国爱农情怀,致力服务“新农科”建设目标。学院把十九大提出的“一懂两爱”教育入方案、入课堂、入实践,学生入学开展“三农”通识教育,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大二、大三年级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学生献身农业的信心;大四年级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坚定学生“选择农业就是选择未来”的决心。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成长与成才无缝融通。
改变传统的生产线式模板化的培养方式,致力建设“精准个性化”育人模式。学院施行全员、全程的“一对一”的学业导师制,让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学院围绕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创新创业比赛、职业生涯指导等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导师评选办法”,让导师们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领员,为学生创造了“精准式”成长环境,营造了“个性化”成才氛围,提高了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同学有能力100%就业。
3、实化产学研用共赢合作,实现求职与就业供需互通。
推进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致力打造“就业直通车”。学院邀请27家学科领域内企业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用合作联盟。合作联盟企业每年优先为学院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三年来,合作联盟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600余个,400余人通过就业见习找到合适工作。产学研用合作联盟在成为学生就业“推进器”的同时,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成为企业储备优质人才的“蓄水池”,实现了合作共赢。
4、硬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创新与就业有效联通。
立足就业市场对生命科学人才需求实际,致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学院依托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院内优质科研平台成立了“生命之源”大学生创新实训中心。三年来,实训中心举办“生命彩虹”学术沙龙活动60余期,1000余人次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累计300余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荣获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奖励150余项。实训拓宽了学生国际化视野,着力提升了学生面向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5、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充分与优质的高效顺通。
提供全方位就业精准服务,致力解决服务学生成才“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就业服务网,依托微信平台做好招聘信息的发布和推送。建成校企一站式网络招聘平台,同时撬动C端(企业)和B端(学生),实现求职与招聘精准匹配。建成“摆渡生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室,针对毕业年级,制定了“一班一案”的特色化就业推进方案;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研究了“一问一方”的专门化就业解决方案;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个体,提供了“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构筑了“五化五通”的就业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考研率由22%上升到33%,实现了大学生充分高质就业。
对于“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经验如下:
(一)做好“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突出一个“高”字。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农业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关系到国家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要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践行初心和使命,把握当前形势,认清机遇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多措并举,有效应对,扎扎实实把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二)做好“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立足一个“引”字。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农爱农。通过发布“三农”知识、普及农业文明,开展“一懂两爱”教育,为学生打开一扇学农、爱农的新窗户,让学生与农业更亲近。立足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乡村调研,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坚定学生投身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练就服务“三农”事业的过硬本领。立足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主动对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使学生对三农工作更向往。
(三)做好“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争取一个“全”字。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统筹研究部署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力度,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努力形成全过程、立体化、高效快捷的工作机制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促就业工作格局,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就业教育,突出导向性,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工夫;抓就业服务,突出主动性,在拓展择业路径上求突破;抓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性,在增强岗位适应性上见实效,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四)做好“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实现一个“创”字。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能力;创新学生成长成才观念,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创新就业精准服务机制,提升指导服务质量,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