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824 年英国利兹工程师阿斯普丁获授权硅酸盐水泥发明专利以来,该材料历经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迄今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近几十年来,世界水泥生产和使用的主战场转移至中国,其水泥产量和用量长期占比超过世界总量50%,水泥基材料的应用技术已实现“跟跑”到“领跑”,且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研发近年来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2024 年适逢硅酸盐水泥诞生 200周年,济南大学特举办“水泥诞生 200 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邀请国内外水泥基材料领域知名研究学者报告,分享水泥基材料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
2024年8月29日,济南大学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举行了“水泥诞生20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的第2场报告。本场报告邀请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叶家元副院长,报告主题为“水泥工业低碳发展技术路径与展望”。材料学院副院长侯鹏坤教授及建材重点实验室党员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叶家元,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先进土木材料分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低碳胶凝材料开发与水泥基材料数字化研发等应用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完成“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科研项目14 项;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 SCI/EI收录论文 50 余篇;申请专利 120 余件,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0 余件;制修订标准1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项;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建材行业年度十大科技突破领军人物、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创新人才奖等荣誉。
现代水泥行业又被称为工业中的二氧化碳“排气筒”。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水泥产业提升自动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本次报告,叶家元副院长为大家全面介绍了水泥生产工艺的一系列创新性变革,在原材料替代、煅烧工艺改进和废物循环利用等诸多生产环节所取得的技术突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