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速递|第五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1-05-17 13:44:10

2021年5月15日,“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体文化”第五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采取线上(腾讯会议)方式进行。本着学术共享的原则,全程对外进行直播。本次论坛分为开幕式、分论坛和闭幕式三个环节。

1.png


开幕式上,暨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史学浩部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支庭荣院长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胡疆锋教授、暨南大学彭佳教授分别做主题汇报。分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闭幕式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公布了论坛获奖名单,并进行总结。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涛教授主持,闭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副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吸引线上学习人数达八百余人次。

2.png

论坛开幕式现场


3.pn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涛教授主持开幕式


暨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史学浩部长首先致辞,他介绍了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并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切入,讲述了暨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的暨南力量;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他肯定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培养新闻人才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认为值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暨南大学董事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搭建学术研究平台,进行学术对话与交流特别具有纪念意义。

4.png

暨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史学浩部长致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支庭荣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双循环”的理念,即贯彻一种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每一个举措、每一个方案,都同时树立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并不矛盾和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双循环”的两大类变量交叉掩护、同步推进。他指出,本次论坛聚焦数字技术推动的新媒体文化现象、景观和事件,一方面突出新媒体文化,另一方面突出媒介融合时代,从“软性主题”和“刚性主题”充分反映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创新。他衷心期待本次云端相聚能够为同学们创造对话的平台,助力学术洞察与研究。

5.pn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支庭荣院长致辞

l  主题演讲

6.png

刘海龙教授主题汇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以《传播研究中的身体概念》为题进行主题汇报。刘海龙教授首先引入“身体为何成为传播的问题”,梳理了彼得斯、笛卡尔、梅洛·庞蒂等著名学者对“身体”问题的论述,指出由于身体无法被整体观察,以及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因而传播学中的“身体”概念较模糊,难以把握,存在很多盲点。他指出应该告别身体还是回归身体,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总结了目前两个已经存在的传统研究进路和三个有待探索的进路。他认为,应当将物质性身体纳入到数字化身体的讨论,而身体既是一种物质、是一种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也是一种文化,身体具有感知性、移动性、可连接性、可监控性,因此可以从后人类视角探讨网络化身体与网络社会的关系。

7.png

胡翼青教授主题汇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以《第三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研究》为题进行主题汇报。他分别解释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概念,指出第一空间是现实的空间,第二空间是想象与精神的空间,第三空间是一种媒介,处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交汇处,既将第一空间转化为一种交往方式,又为第二空间增添了物质性色彩。他还分析了三种空间视野下的城市传播,认为在第三空间视野下,城市被基础媒介设施真正转化为媒介,以独特的方式设定时间、空间和秩序。最后,他叮嘱同学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要忘记自己看世界的出发点,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拒绝漫无边际和天女散花的方法论。

8.png

邓建国教授主题汇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以《社交媒体研究的本体论思考》为题进行主题汇报。邓建国教授简要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脉络,总结了三类社交媒体的已有研究,如社会网络分析、社交媒体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学研究。他指出,目前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活动(点赞、分享、评论等)不是完整的、真正的社会活动,而是人造的伪社会活动。他从研究的微观性与整体性探讨了如何从小研究产生大理论,他认为社交媒体研究者应该重视学术概念,而不仅仅是某个社交平台,他还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一种体制性力量对网民的技术和经济影响;用户的网下社会性与网上“社会性”是如何交互产生作用的;用户被操纵的短暂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如何被培养成一种惯习,最终具有真正的社会性。

9.png

胡疆锋教授主题汇报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胡疆锋教授以《数字媒介时代的亚文化研究范式》为题进行主题汇报。他首先对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和支配文化进行挑战的一种附属性文化方式,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的特点。他还通过多种理论分别解释了“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论范式”和“符号互动论”三种亚文化的研究范式,他认为这三种视角所显示的差异性并不是源于矛盾或对抗,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最后,他利用以上三种研究范式对“后浪”风波进行了解读,并希望同学们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0.png

彭佳教授主题汇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佳教授以《传播符号学:理论与实践》为题进行主题汇报。她以克雷格“如何重建传播学科?”的疑问为引言,提出“符号学之于传播学学科本身的意义何在?”“符号学与传播学联结的基础?”“两者联结对于传播者本身的发展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可能?”四个问题。她认为符号学和传播学对系统和结构的关注如出一辙,二者具有一致的批判立场,表现在对表象和现实之断裂与矛盾的关注之上。她还分析了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大范式。如何在差异式的范式下重新审视社交媒介、互动媒介等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现象和问题,讨论受系统深层结构影响的符号在传播中的意义裂变与形式变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l  闭幕式

闭幕式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副教授对积极投稿的同学们和分享“干货”的专家学者们表示了感谢,她认为同学们的分享体现了大家对于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各种文化现象的思考,其中不乏对人文主义关怀的议题,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又有着来自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她指出做学术就像“仗剑走天涯”,期待见证同学们“扬眉剑出鞘”的时刻。

11.pn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建敏副教授主持闭幕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宣布了本届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六十余所国内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两百余篇投稿,经过8名专家匿名评审后入选57篇论文,最终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10篇、三等奖论文20篇。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成杰同学作为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发言,他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路历程,他认为做学术应该在平时多下功夫,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读“无用之书”,方能厚积薄发,达到武侠中所谓的“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此外,除了科研技能与方法的训练,良好的学术心态也极为重要。他认为学术道路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既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隐忍和坚持,更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和豁达。

12.png

获奖代表成杰同学发言


会议最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进行总结发言。曾一果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高度赞扬了学者们围绕“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体文化”进行的精彩讨论,以及“后浪们”对前沿问题的敏锐观察,并对这次年会的圆满成功致以热烈祝贺。他衷心期待未来可以在线下与嘉宾们进行更深入、更诚挚的沟通。

13.png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曾一果教授总结发言


责任编辑:柯梓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5月15日,“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体文化”第五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