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儒商学院学生党支部“百年奋斗路,党史青年说”理论宣讲大赛优秀作品展览
宣言里的红色故事
曹颖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宣讲人曹颖慧。今天呢我给大家宣讲的题目是《宣言里的红色故事》。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刚刚播出的一部新剧,叫做《理想照耀中国》,今天的故事,是有关信仰和忠诚的共产党员的故事,现在呢就由我来讲给大家听。
在山东东营市博物馆,有这样一本书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就是翻译过后《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中的其中一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本书是装本,只有56页,长约18厘米,宽12.4米,书面上印有淡淡的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这本红红的小册子历经百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断延续至今。可是这样一本书,是如何历经战火,穿越时空,得以保存呢?在这背后啊,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名字和故事。
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知道真理是什么味道吗,真理是甜的,故事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生动的介绍讲起: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给她端上两个粽子,出去后,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蘸红糖,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可是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没蘸,却把那个黑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那么这人是谁呢,他就是总书记提到的那个忘我的青年陈望道,陈望道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在翻译这本《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便出了这样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而信仰,是高举过头顶的信念,是秉持在心中的力量,更是共产党人的灵魂。
《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还远没有讲完。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1927年。
这年4月,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骤然降温。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全上海。
就在1927年底的一个午后,宁波镇海乡下,一位老父亲一如往常劳动着,忽然几声敲门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老父亲张爵谦打开门,抬眼一看,竟是自己离家多年的儿子:张人亚。
原来啊,在大革命失败后,张人亚的手中保存着中共二大、三大的十几份机密文件。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他手里的这些文件一旦暴露不但会引来杀身之祸,文件的安全也将岌岌可危,关键时候,他想到把这些重要的机密文件,转移到宁波乡下,托父亲代为秘藏。这其中便有出自陈望道之手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
得知详情后,老父亲张爵谦咬牙说 “你把东西留下,阿爸替你保管。”
“阿爸,你,不怕吗?”
“呵,爸当然怕,可是阿爸知道,你做的是神圣的事,是为天下穷苦人做得大事,阿爸不能连累你,阿爸拎得清。”
张人亚的父亲深知这些文件的重要性,儿子走后,他对外谎称张人亚已经去世,为其修建了一座衣冠冢,里面放的正是张人亚冒死带回的这些书刊和文件。
就这样,这位老父亲独自一人守着这座墓穴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一直静静地等待着,等着有朝一日儿子能够回来,开馆,取书。可是知道新中国成立的那天,张人亚却依然杳无音信。
其实,张人亚早在1932年就病故在瑞金赴昌平的路上了。
而此时已年届八旬的老父亲,将这批珍贵的文件书报取了出来,上交给了党组织。了却他二十多年来的心愿。就这样《共产党宣言》历经几十年终于有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手中。
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这些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深刻认识信仰的政治意蕴,科学把握忠诚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充分体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攻坚克难、永远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除了这本宣言外啊,还有很多充满故事的书报和文件,在漫长的历史生涯中,他们是一个个漫长的历史故事,一个个直抵人心的历史人物,这些文件可能看起来都很简单,可能只有一张纸,一面旗,可能很小,但其中的故事却总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感动,感动于他们追寻真理的那份勇气,感动于他们保护命脉的那份坚定,还有守护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
以身许党,以身报国,希望我们在这样短小的历史故事中能真正感受到信仰和忠诚的真实力量,并吸收这种力量,使自己面对坎坷,砥砺前行。做好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的宣讲结束,谢谢大家。
家书抵万金
位茹萍
大家晚上好 !我是宣讲人位茹萍,我宣讲的主题是“家书抵万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吧!它表达的是杜甫在战乱时期对一封家信的渴望,那么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一百年里,又有多少人在迫切的等待着一封家信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分享一封家信吧,写这封信的人大名鼎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她的丈夫和儿子却在长达数十年里不认识她,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哈尔滨至珠河的铁路线上,一列日军特别列车呼啸而过,在这列火车上有一间牢房,关押着一个即将被押上刑场的女囚,她强忍着严刑拷打所留下的剧痛, 给远方的儿子写下了一封红色家书,写信的这个人呢,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她在信中写道: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呀,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以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赵一曼二十一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她只得将刚满周岁的孩子——宁儿,托付给亲友。拍下这张合影后,在宁儿的哭喊声中,孤身离去,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她隐姓埋名,成为了东北密林中的“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
1935年11月,在一次作战中,赵一曼不幸被子弹打伤左腿,被俘。从她被捕到走上刑场历经了整整九个月,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身体白骨外露,多出碳化,她却什么也不肯说,敌人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叫李坤泰。敌人想用孩子来动摇她,身为人母,她多想陪伴在宁儿的身旁啊,可她更明白,共产党员赵一曼不能屈服,更不能让敌人看出一丝丝的软弱!她向敌人高呼到:“我,赵一曼这个名字前面还有不可分割的六个字,中国共产党员!”
由于赵一曼从未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在她牺牲后,宁儿并未受到这封家信,1957,已经28岁的宁儿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了母亲留给自己的家信。那一刻大名叫陈掖贤的宁儿失声痛哭。27年了,他与母亲分别了27年了,可他怎么也不曾想到,那个电影里的抗日英雄赵一曼,竟然就是他的母亲。他颤抖着把这封信抄录下来,他试着从这封信里的文字中慢慢的去了解母亲,了解母亲作为共产党员的信仰。抄完后,宁儿用钢笔在自己的手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
距离赵一曼写下那封信已经过去了85年了,但这封红色家书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一次又一次的将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她对儿子的不舍和内疚,更让我们体会到她为国牺牲的决心和毅力!赵一曼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她的革命事迹感动世人,精神光辉激励后辈。统览历史的长河,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在面对疫情时,医生孙伟因为一通电话,大年夜将八岁的女儿独自留在家中。公安民警马义斌,当老家被洪水冲毁,母亲被大水围困时,他依旧没有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边防战士张玉征,奶奶因病逝世时,他都没有能够赶回来看奶奶最后一眼。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正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教材。”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新征程,品读红色家书,传承革命精神,发掘赵一曼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持续动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前行!
我的宣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