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典】习近平语录4

2020-09-01 19:17:14 包家官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释义
《续诗品》是清代诗论家袁枚仿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用四言韵文写就,简括了诗歌创作的过程、方法、 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的” 苦心”。在《续诗品》序言中,袁枚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缘由:“余爱司空表圣 《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 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尚识”,就是以见识为高,见识为重。《续诗品·尚识》总结了诗歌创作中学问、才能、学识、目标之间的关系,指出其重点应为学识。为此,袁枚打了这样的比方:”学如弓弩, 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箭镞:箭头。鹄(gu):射箭的目标,箭靶子。意思是,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无论阅读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从事创作,学识的高低与深浅,都会直接影响到欣赏水平或创作效果。所以,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释义
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记载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以诸子言行为主,每类之前列总说,后加按语。《建本》 为《说苑》第三章。所谓“建本”,即建立根基、奠定基础的意思。在《建本》总说中,刘向提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上面这段话是子思关于治学的论述。子思称:“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砺:磨砺。意思是说,要想增长才干,就要努力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接着子思指出,与其一个人独自思考,不如向他人学习效率高;与其踮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这段阐述与《荀子·劝学》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i)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中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释义
这是《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答道:” 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点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不禁赞道: ” 说得好啊!”师旷用“日出”“日中”"炳烛” 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老年人读书学习 “如秉烛夜行”不学就会“瞑目而无见” 。可见,老而好学还是很有意义的。古代汉语中,有” 炳烛”"秉烛” 两种用法,如"炳烛之明""秉烛夜行”。现代汉语中,仅用“秉烛”一词,如” 秉烛待旦”。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释义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州部指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基层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战场的形势,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释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出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意为: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元光年间(公元前134-前129年),司马相如为西南夷事上书汉武帝,其中有句话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汉武帝对这句话颇为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又在诏书中将其概括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自诩为“常人所异”的帝王,其一生所用多为“非常之人”,所做多为“非常之事”,所成多为“非常之功”。故《汉书》赞曰:"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而在这一连串的“非常”背后,有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汉武盛世这个”非常之世”。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释义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 参加制举试前  拟作的一部时事论文集, 共七十五篇。 《策林》从时务政治出发,主要探计力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  省刑慎罚之术、治军御兵之要等八方面问题。上面这段话出自《策林》之十四“辨兴亡之由” 。意为:国家兴盛在于拥有人才:国家灭亡.则是因为丧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其所由来 者新矣”的“渐”,是一个量变过程,但量变会引起质变。白居易警告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严重后果。中国是人才思想产生最早的国家,《诗经》 毛诗序中有,“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诗经》中还有”济济多士,文王以中“四圆无政, 不用其良” 的诗句。看子认为“尊费是治国之本目贸家不用费则亡” “不信仁贤, 则国空皮”,将能否任用贵才模开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释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关于为政用人问题,  司马光主张: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首推用人。司马光认为,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领导者是否至公至明。至明,那么下属有无能力便会一目了然: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核机制必将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古代汉语中“为政”“ 为治” 语义相同。如唐太宗的”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人”视为“为政”的关键。而司马光则把“人” 视为“为治”的关键。

责任编辑:包家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续诗品·尚识》总结了诗歌创作中学问、才能、学识、目标之间的关系。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在《建本》总说中。意思是说。老而好学。师旷说。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