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密码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确定

高校“手拉手” 师生“心连心” 江西创新路径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2021-11-18 14:26:02 江西省教育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真正找到问题,解答学生思想困惑?


2020年初,江西省创新路径,选择8所高校牵头,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为试点,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试点改革一年多来,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满意度同比增加15.7%,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同比增加11.7%。”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魏建克介绍,通过高校“手拉手”,师生在问题探究和解答中形成同频共振,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正逐步形成。


问题变专题

打造思政教学“问题链”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近日,在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宾新以学生困惑的问题为课程主题,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思政课要上得好,关键在于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介绍,为了给年轻人上好思政课,江西立足教材调研问题,走近学生生活,围绕教学难点重点、学生关注点困惑点、社会焦点热点、时代发展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整理出380多条“问题清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


围绕“问题链”,江西高校思政教师以教材为纲,结合大学生们“想听”“要听”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分析提炼,从问题入手,变问题为专题,通过将一个个学生们困惑的问题链条化,层层递进,进而深化课堂讲授,让师生共同享有话语权,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解惑的“关键人”。


“迎合”到“赢得”

让思政融入社会“大课堂”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江西高校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融合推进,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政课。


创新“云上游、线下走”方式,上百万学生线上云游、数字展馆访问量超7100万人次……近年来,江西省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红色走读”活动,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现场,青年学生成为主角、主创,上百所高校千余支团队利用假期周末实地走读,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百年大党的奋斗故事。

5万多名大学生深入全省33个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县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1086名思政课教师深入一线,挖掘出465个实践典型案例,打造了191堂精品微课……“迎合”是手段,“赢得”是目的,从立足课堂到超越课堂,江西通过课堂思政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为、领悟知识真谛、实现全面发展。


独唱变合唱

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怎样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0月16日,一场“头脑风暴”在江西师范大学展开。20多名来自江西不同高校的骨干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展开讨论,共同研究打磨课程专题。


为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江西创新举措打破各高校间行政壁垒,以片区为单位,围绕赣北、赣东北、赣西、赣南四大区域的高校分布情况、师资水平、擅长领域等,跨校组建若干个教学团队,分专题开展跨校授课。此外,还建立了对口帮扶民办和高职院校工作机制,通过“上门送教”共享思政教研成果和优秀师资,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跨校集体备课会上的思维碰撞,让我对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聚焦核心问题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兴趣,参与互动也更加积极。”多次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下来,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成莉感触颇深。


“开展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是江西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叶仁荪表示,下一步,江西将继续深化改革,将省内高校划分为15个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共同体,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真正打造出让大学生喜欢的思政“金课”。


责任编辑:江西省教育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江西省创新路径,选择8所高校牵头,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