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先进事迹材料

2022-01-11 09:58:11 共产党员网

30年基层文化的坚守者

——记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

  基层群众文化的传播者

1982年,电视还远远没有普及,刚刚高中毕业的王文华成为了富顺县原共和乡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看电影是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出重头戏。当时电影拷贝少,为了让老百姓能及时看到影片,王文华常常深夜去其他乡取片,风雨无阻。当第一部国产武打片《少林寺》上映时,老乡们迫切想看这部影片,于是他冒着倾盆大雨,连夜走了20多公里的小路,准时为共和乡的老百姓放映了这部电影。

在长期的放映过程中,电影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新中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一次次感染、影响着王文华,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王文华更是把放映电影看做是向基层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丝毫不敢懈怠。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刻广告、换影片,中午制作幻灯片,下午在乡电影院定点放映,晚上到村上放映。不管炎夏寒冬、刮风下雨,王文华都能克服交通不便、孩子年幼无人照顾等困难,准时将电影送到百姓家门口。王文华常说:“虽然自己苦点累点,但只要能让乡亲们高兴,自己内心也就感到欣慰了。”他朴实的想法和笃定的坚守,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王电影”。

  基层群众文化的拓荒者

1985年7月,被正式招聘为乡文化专职干事后,王文华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放几场电影,而是以事业的眼光来思考基层文化的发展:基层文化难道只是放映几场电影这么简单?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要怎样才能丰富起来?带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王文华决心以身实践,做繁荣基层文化的开拓者。由此,他逐渐开始了从一位电影放映员向基层文化活动组织者角色的转换。

为丰富农村群众贫乏的文化生活,建设农村群众精神家园,王文华总是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筹资金、添设备、组织队伍、培训骨干,还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结对帮扶行动。他将全镇14个社区按力量强弱搭配结对帮扶14个村,由社区帮村配备文化活动设施,组建文化活动队伍,培训业余文化骨干,指导文化体育活动,将全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现在,富世镇已培育形成腰鼓队、秧歌队、拳剑队、柔力球队、文艺演唱队、川剧演出队等群众队伍10余支、队员2450人,累计开展大型文艺汇演140余场次、小型文体活动300余场次,其中包括秧歌、腰鼓、龙舟、牛狮灯等10余个门类的群众性表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他还积极争取镇内商家支持,先后组织了三届以村为单位的农民运动会,被全镇男女老幼亲切地称为“王文化”。

为保证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和丰富性,王文华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多方寻找场地,筹措经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富世镇建立起一个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8个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6个健身场所,配备了电脑、电视、投影、音响、健身器材等价值110万元的设施设备。富世镇文化站连续4年被评为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先后18次被富顺县文体局评为“先进集体”。

  繁荣基层文化的引领者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战线上的“老兵”,王文华经过30年的基层历练,30年的探索努力,30年的实践思考,已能够准确把握各行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只要10多分钟,王文华就可以动员起几百名文艺骨干进行一场文艺演出。而就是动员能力这样强大的他,却甘于清贫,苦守寂寞,多次婉言谢绝镇领导的工作调动,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始终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文化事业和他所服务的广大群众,表现出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被基层党员称为“最具文化理想和追求的人”。2011年11月7日至9日,王文华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列席了省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并就如何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作了发言。

当得知王文华30年如一日默默坚守最基层文化岗位,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传播者时,中央、省级各大媒体纷至沓来进行采访。有记者问:“是否觉得自己一夜成名,成了‘明星’了呢?”“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如果这样能让基层文化工作得到更多重视,那么我愿意当这个‘明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王文华腼腆地说。是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地坚守了30年,没有私念、没有贪念,那一摞摞“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那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演出,那一个个群众对他的亲切称谓,就是他人生最大的骄傲。

责任编辑:杨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王文华先进事迹材料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