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22-01-13 08:37:29 共产党员网

“爱心旅馆”的爱心使者

——记重庆市弘扬建材集团弘天水泥有限公司原材料过磅员郑书明

郑书明无私资助学生创办“爱心旅馆”,利用工资、企业改制补偿款、政府慰问金等,资助了300余名贫困学生,资助经费达10万元以上。郑书明说:“共产党员不是为哪一家哪一户的,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哪里有困难,就应该帮一把。”这样的思想,从入党的那一天,就已经融入郑书明的血液里,他就认这个理儿,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永远记得入党的日子

1971年,黔江为解决城市用水,决定修建南海堰。还不满18岁的郑书明作为生产队里的劳动力,被调入基建队。在工地上,年轻的郑书明能吃苦,头脑灵活,工作负责,很快当上了班组长。1973年,基建队发展年轻党员,郑书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39年后的今天,他还十分激动地说:“我永远记得入党的日子——10月28日,那天我们打通了南海堰第一个隧道。”

那时,黔江贫困落后,交通闭塞,修建南海堰缺少水泥,当时的县政府从南海堰选出了一批优秀党员、干部、职工,在蓬东乡自办一个水泥厂,郑书明就是其中一员。到了水泥厂,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抽水工,早出晚归到深溪河抽水,往返要一个多小时。他说:“我是党员,最苦最累的活就应该我来干。”

自从当上了抽水工,郑书明没有一天离开过岗位,任劳任怨,一干就是20年。这期间,郑书明的善心就开始“发作”了,在乡上看到哪个农民鞋破了,就掏腰包买一双;看到哪个老人小孩饿了,就买两个米粑。由于长期坚守工作岗位,对家里照顾太少,又经常花工资帮助素不相识的人,郑书明的妻子对此很不理解,于是两人离婚了。

  资助学生缘于偶然

郑书明没读过几天书,他的慈善方式是看见谁有困难就帮一把,不论对象是谁,也不计花多少钱,只要腰包里有。

资助学生也是缘起偶然。帮助的第一个孩子是谁,郑书明记不准确了。不是1991年就是1992年冬天,看见一个小学生被雨淋得很可怜,就带他回家煮了吃的,换了衣服,以后就在郑书明的工棚里住了下来。渐渐地“郑师傅那里有饭吃”,就在贫困学生中悄然传开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自己找上门来或同学介绍来,离学校近的就只来吃饭,远的就搭铺住下来。

那时的黔江农村,吃不饱饭的家庭还不少,学生上学远的要走三四个小时山路。所以,到郑书明那里吃饭、住宿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也不拒绝。郑书明找来砖瓦,搭建了一个40余平方米的简易工棚,专门安顿孩子们。这里被当地人称为“爱心旅馆”,最多的时候住了二三十个学生。住的人多了,煮饭和吃饭是分批,就像农村办酒席那样,还会有“第二轮”。住宿实行打地铺,可以多睡几个人。每天早上天不亮,郑师傅就要起床,步行半个多小时赶到山脚抽水。

  婚前协议是不干涉他帮助学生

郑书明离婚后,不断有熟人给他介绍媳妇,但一听郑书明还要继续资助学生,女方都不接受。现在的妻子非常支持他,因为郑书明婚前就跟妻子协议好,不干涉他帮助学生。

蓬东乡每隔5天赶一次场,每逢赶场天,郑书明都会从集市上背回30余公斤大米、5公斤肉和一些小菜、作料。当地村民只要碰上郑书明赶集,都乐哈哈地说:“儿童团长来搞采购了。”

当时,大米和肉还是限量供应,郑书明每月享有1.5公斤平价肉和7.5公斤平价大米。孩子们来了之后,这点供应远远不够,他就去市场上买高价肉和高价米。20世纪90年代初,抽水工郑书明工资只有100多块,这样一来,每月光买米买肉就得300多元,不时要给这个交学费,给那个买衣服。

郑书明对孩子们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郑师傅的工作一待就是一天,中午就一碗冷饭加几根咸菜。”一位受助学生说。

即便这样,郑书明还是很快就花光了多年积蓄。郑书明没钱,只能去找人借。晚上下班后,他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终于来到肯借钱的那个熟人家。揣着借款,郑书明摸黑回家时迷路了,他在荆棘草丛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双脚全是水泡,只得找个木棍拄着回家。

为了挣钱帮助更多的孩子,郑书明搞起了副业——自学手艺修磅秤。“修一台磅秤可挣几十块,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挣四五百块收入。”郑书明说,蓬东乡附近的邻鄂镇有几个煤矿,也有很多磅秤。近的要走一两个小时,远的要走五六个小时。修秤是郑书明的业余活,常是下午6点多钟下班后赶往需要修秤的煤矿,修好后回家,有时候回来天都亮了。

有一次,他修好磅秤回家时摔伤,养伤一个月后,为了给孩子们挣生活费,郑书明瞒着孩子们,又一次踏上了到万家堡修磅秤的生死历程。

  下岗了,爱仍在继续

郑师傅和“弟子们”的爱心故事,远不止这些。找到不同时期的任何一个受助学生都能说出长长一串的名字。

2011年5月,几位受郑书明资助过的学生来看望郑书明。郑书明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腊猪蹄给他们吃。这些年轻人大多参加了工作,但吃起郑师傅煮的饭还是一样幸福的样子。

工作了30多年,郑书明的家当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10平方米的宿舍,一张几块木板搭起来的床,床前摆一座旧沙发,中间就只剩下一个转身的空间。床上8床重叠起来的被子占了一半面积。卧室向阳的一侧隔出一个1平方米多的厨房,除了灶台就只能容纳一个人。灶台上的塑料兜里,满当当一兜筷子。学生们开玩笑说,郑师傅这里有“三多”:碗多、筷子多、铺盖多。2011年10月,水泥厂倒闭,郑书明也下了岗,每月只有540元的失业保险。但他每月还固定要给一个初二的贫困生300元生活费。

已经59岁的郑书明“痴心”不改,他说他正在找工作,希望多挣点钱帮助更多人。

责任编辑:杨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郑书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