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璇(右)在金米村调研柞水木耳长势情况。
柞水,秦岭腹地,终南首邑。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第一站就到柞水,在牛背梁,他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强调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在小岭镇金米村,他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一时间,“国之大者”震彻华夏、“柞水木耳”闻名全国。
这让柞水县委书记陈璇深感振奋,备受鼓舞。2015年,接任县委书记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如何摆脱贫困的“时代考卷”,是一场加快追赶超越的“发展赛场”。6年来,陈璇团结带领16多万柞水百姓,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柞水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把“小木耳”办成“大产业”
“我提议养猪,好多农家都养猪,有些基础”“以前干什么就接着干什么”“种药材,单价高收益多”……
2016年,一场关于柞水脱贫产业发展方向的讨论会在柞水县委召开。养猪、养鸡、种核桃、板栗、药材,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有的想等等看其他市县怎么做,有的想发展多种产业,“哪个能行干哪个”。
九山半水半分田。柞水县所属的秦巴山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16年,脱贫攻坚号角全面吹响。为了找准致贫主因、选准脱贫路径,陈璇以上率下,带动县级干部冒着严寒酷暑遍访全县贫困村,走进贫困群众家里,全面“解剖麻雀”。
“家徒四壁的群众借着醪糟和鸡蛋,也要请你‘喝口水’的热情,年富力强却走不出大山的山里汉子的郁闷,成堆的优质山货只能‘宅’在家里的无奈,给了我最深的触动、最大的震动。”近距离、面对面接触贫困群众,陈璇对贫困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当好柞水战场的‘一线总指挥’,走好我们的‘长征路’”。陈璇全身心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调研发现,人均耕地不足1亩,产业基础薄弱、农业“散小弱”,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难题。真扶贫、扶真贫,就要把产业搞起来。
讨论会上,听完大家的意见,陈璇作起了分析:“我们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了十几年,但还是星星点点。‘产业发展了一箩筐,产品却装不下一汽车’,为啥?就是因为产业太分散,没有把手握成拳头。”
“产业不是‘特产’,必须有一定的规模。现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这么有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撒胡椒面,要把拳头收一收,集中资金资源,聚力打造一县一业。”陈璇严肃地说。
那段时间,陈璇翻遍柞水县志、踏遍沟沟岔岔、访遍专家能人,经过大范围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多次研究,最终将全县脱贫产业确定为“一主两优”,即以木耳产业为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中药材优势产业的扶贫产业体系。
木耳,是柞水人从清代就开始种植的作物,柞水独特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木耳格外鲜美,“柞水”中的“柞”字,代表柞木,正是木耳适生的最佳树种。“百姓有种植传统,认同度高。木耳种好了,短期能脱贫,下一步还能通过配套深加工产业提升附加值。比起养猪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种木耳更能配合发展旅游业。”选择木耳,陈璇想得深,谋得远。
听说县里要大力发展木耳,有群众担心:搞产业有的不了了之,木耳会不会也这样?如果不成,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也有干部说:“东北那边木耳产业已经很成熟,我们能跟别人比吗?卖不出去怎么办?”
“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陈璇坚定大家的信心:发展产业决不搞换马灯,不能“一个和尚一本经”。常委会上,陈璇要求每名干部都表态,不管职位怎样变动,只要在柞水一天,就要把木耳产业坚持下去。“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直到把木耳产业做成柞水的首位产业,真正成为百姓的钱袋子。”
传统的木耳种植方式耗时长、产量低,很难形成规模,就请来全国食用菌权威专家,选育适生的木耳菌种,发展菌袋种植。
部分贫困群众缺乏产业启动资金,就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模式,既让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产业种植,又解决了群众“卖难”的后顾之忧。
木耳销路很关键,陈璇带领干部到西安、南京等地找市场,“线下对接”与“线上促销”并举,柞水木耳成了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上的“常客”。
无畏艰难,破浪前行。2019年,柞水木耳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木耳成为柞水实施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载体,现已发展木耳村46个,建成木耳大棚1960个、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厂5家、木耳分拣车间10个,发展袋料食用菌3.42亿袋。柞水全县60%以上的贫困群众都紧紧镶嵌进了木耳产业链,实现了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靠木耳脱了贫,还要靠木耳实现乡村振兴。2020年以来,陈璇带领干部群众把握发展机遇,出台了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编制了柞水木耳产业发展十五年长远规划,木耳产业由单独的种植业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储藏、加工、物流运输、包装印刷、休闲旅游、设备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闻名的“大产业”。
谷雨过后,当漫山遍野的树草由鹅黄转为深绿,柞水县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小岭镇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的山窝里,曾经是柞水有名的贫困村。村民将村名改为“金米”,村子的路叫“米汤街”,就是想填饱肚子,不再挨饿。
如今的金米村,清澈的小河在村前潺潺流过,孩子们在活动场嬉戏,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一袋袋木耳菌包整齐排列。白墙黛瓦,村庄静静躺在大山的臂弯里。
“今天一天我们就卖出去十几万斤木耳。现在村里能用的土地全都被木耳产业覆盖了。”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村里,长达十多米的平板货车停在宽阔的广场上,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往车上搬运木耳。这里,真正成了“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地方。
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俯瞰柞水,绿色是主基调。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巍峨蜿蜒,矗立南北。柞水全境处于秦岭腹地,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叩问的是政治站位,考验的是工作能力。
柞水矿产资源丰富,菱铁矿储量居陕西之首,银铅藏量位列全国第二,曾经这里是陕西知名的矿产区,工矿企业多,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重。2015年,受大环境影响,大批工矿企业停产,顶着“国贫”帽子的柞水税收“断崖式”下降。
“要打破对矿产资源的路径依赖,决不能再走过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之路。”任职柞水,面对经济发展难题,陈璇态度坚定。
“今天的项目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怎么走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通过多方调研、深入研判,陈璇立足长远,破冰开局,明确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工作思路,提出做强新材料、做大医药健康、做特绿色食品、做精文化旅游、做优现代服务的发展举措。
“秦岭无闲草,处处都是宝”。依托当地丰富的林下药材资源,在陈璇的推动和支持下,2017年,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抢抓政策机遇,在深交所上市,成为陕西享受国家证监会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上市“即报即审”绿色通道政策的第一家企业,带动了柞水医药健康产业大跨步发展。
“生态优势是柞水最大的优势,一定要把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守住,把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守护好。”在陈璇的影响下,柞水干部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争当秦岭生态卫士。
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怎么利用生态优势造福一方百姓?柞水旅游资源丰富,怎么转化为扶贫资源,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陈璇带头抓点试验、蹲点调研、驻点督战,白天干、晚上学,从旅游产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准专家。经过反复调研,一个改变以往单纯景区旅游模式,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的思路浮出水面。
改水、通电、修路,是乡村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陈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改善村容村貌等建设,全县81个村(社区)成了配套齐全、风格各异的美丽村落,提升了贫困村“颜值”,也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推行全域旅游,柞水创新推出“四联”模式:全域“联动”把贫困村当成“旅游景点”建,产业“联接”让贫困群众嵌入旅游产业链条,景区“联带”让贫困群众依托旅游就业创业,入股“联营”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农民变老板,民居变客栈,乡村变景区。通过“四联”,全县的山村成了一个个“生态花园、休闲乐园、幸福家园”。柞水成功创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就地解决就业1.72万人,年人均旅游收入4300元,带动5000余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旅游扶贫“四联”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并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
“吃的石蜡菜,点的松树油”,营盘镇朱家湾村曾是生存条件艰苦、贫困发生率高的高寒村之一。如今村庄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与屋顶都建有实木搭建的凉亭,“百亩花海”令人流连忘返,一个个微景观引人入胜。全村开办了120多家农家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越来越多的柞水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柞水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暖心的“亲戚干部”
“书记送我上大学!”2019年7月,小荣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兴奋地给陈璇打电话报喜。“书记的喜悦透过话筒,格外分明。”
小荣家在下梁镇胜利村,是陈璇的对口帮扶贫困户。2016年,她的父亲腰椎摔伤卧病在床,生活跌入谷底,刚考上大学的姐姐和上高中的她面临辍学的困境。陈璇了解到情况,坚定地说:“一定不能辍学。我是你们的帮扶干部,有什么问题我来解决。”帮父亲治病找工作、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帮姐妹俩申请助学贷款、争取助学金。一个阴霾笼罩的家庭重新步入正轨,小荣重新拾起了大学梦。
在群众眼中,陈璇是暖心的“亲戚干部”。
不带随行人员、穿着朴素简单、连戴草帽都嫌麻烦,与其说是下乡调研,陈璇的出行更像是去村里走亲戚。在田间地头呆久了,他的皮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走到哪里都是熟人、都有话聊。“柞水人民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对于摆脱贫困的那种渴求,成了我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动力所在。”任职以来,每周都要去贫困村调研,是陈璇给自己提出的要求。
“群众的事无小事,尤其是涉及贫困群众的,必须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昼夜干’,决不能将问题和责任推给上级、压给下级。”陈璇这样教育干部。
营盘镇党委书记吴启辉记得,2019年8月的一天晚上,柞水下起了暴雨。第二天,他赶去外地参加培训,在火车上接到了陈璇的电话,“你昨天在哪里?暴雨有没有对镇上道路、安全饮水造成影响?有没有受灾群众?这些你清楚吗?交接好了吗?”一连串问题问懵了吴启辉,也警醒了他。“这之后,一下暴雨,我就第一时间排查道路饮水安全隐患,确保群众安全。”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柞水县城现有学位严重不足。2020年,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陈璇拍板,将县城仅有的一块完整土地用于学校建设。“最好的地建了学校,孩子上学方便了!”百姓拍手叫好。
主干道路改造升级、城区小学幼儿园迁建、中心医院住院楼建设、棚户区改造、镇村文化广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陈璇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下大力气解决群众长久期盼的民生难题,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干部眼里,陈璇是令人又敬又爱的“严师”。
“陈璇思路非常清,说问题说在点子上,出主意出在关键处”“前瞻性强,有些决策回头去看,就像下棋铺路”“不做面子工程、过度开发,而是从打基础、管长远的方向谋划”“县委决定的事,我们干着心中有底、有方向”……
“他的学习劲头,年轻人都比不了”“经常给我们转发新闻、学习材料”“有一些政策我们还不熟,陈书记却知道第几页说了什么”……
政治敏锐性强、思维超前、会谋划善创新,是党员干部给陈璇贴的“标签”;“非常爱学习”“非常爱研究”是党员干部提到他时的第一感受。
“谋在深处才能干在实处。做好谋划,就必须学习。”陈璇说,“决策符不符合中央要求,能不能落地,最后是不是让老百姓受益,都要考虑。只有不断学习,有巨大的信息量,才能做好政策结合文章。”这两年,仅在网络上下载的学习资料,就装满了他的手机。
陈璇自己学,也“逼着”干部学。他提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工作方法,并提倡干部做好“三个一小时”:学习一小时、冷思考一小时、锻炼一小时。
有干部坦言,向陈书记汇报工作心里老打鼓,因为随时可能会被问到专业问题,“他对事情抠得认真,我们不学习不思考,就跟不上趟。”
“初始提名看表现,再次提名看实绩。”陈璇管干部严,用干部更准。以事业为上、以一线为主、靠成绩说话、按需要用人,柞水选人用人导向一直非常鲜明。党员干部表示,“在柞水,只要苦干实干,组织就会想着你,再苦再累心里也痛快。”
在班子成员眼中,陈璇是干事在前的好班长。
破解贫中之贫,需要苦干实干。县级领导靠前指挥、一线推动,79支“四支队伍”坚持常态化驻村集中“办公”,3000余名帮扶干部因人施策,形成了尽锐出战、全民参战的生动局面。
“书记使劲干,大家跟着干。柞水干部的精气神被带出来了。”柞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谢建民感叹。
在柞水县政府门口,立着一块牌子,那是柞水县县级干部承诺不违规插手项目工程的公示栏,陈璇的名字在最显眼的位置。陈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创新“三准三实”选人用人、“四支队伍”管理考核、第一书记召回等干部日常管理办法,柞水的政治生态越发风清气正。
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柞水县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陕西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我们班子为啥这么团结,就在于班长的号召力、感染力强,大家都服气。”柞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胡大志说。
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用脚步丈量的沟沟岔岔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用汗水浇灌出的民心更加向党。凭着咬定目标、披荆斩棘、苦干实干,陈璇带领全县人民交出了不负时代的答卷。2020年2月27日,当宣布柞水整县脱贫摘帽那一刻,整个山城沸腾了,党员群众欢呼雀跃。
在陈璇履新陕西省商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之际,微信工作群里,大家依依不舍,留恋着这位敢担当能干事的好同事、好班长。肩上扛着担当,脚下沾着泥土,眼中盯着民生,内心怀着敬畏,是陈璇留给柞水人民的一幅党员干部的生动肖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