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在今年我又重温了一下这部影片。
90年前的那段历史中,让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甘愿为之献出生命的,是信仰。信仰是抽象的,然而,在《建军大业》这部电影中,艺术家们把它具体化成让观者血脉贲张、感动落泪的细节、情绪、画面,让人久久回味。看罢电影,那一个个激人奋进的战斗精彩画面,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带着民族情怀的脸,那一句句让人心肠回荡无法自拔的话语,令人久久不能回到现实当中。
每出现一个正面人物,名字下边都带着这个人当时的年龄,朱德41岁,刘伯承35岁,毛泽东33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汪寿华30岁,周恩来29岁,陈赓24岁,卢德铭22岁,出现最小的粟裕和林彪只有19岁。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有了稳定的社会地位,只要跟自己的内心妥协,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有的人初出茅庐,名声不显,年纪尚轻却不惧艰险,不畏生死。这些人在当时当权者眼里又何尝不是一群荒唐的青年。现在来看,他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20多年后还活着的人基本上全成了国家的决策者,可以左右一个国家机器的前进方向,可在当时看来,他们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的不识时务。这一路走来的艰辛,走过的路知道,越过的山知道,涉过的水也知道。他们肩上担着道义,心里装着信仰,脑子里想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整个民族振兴,一个国家的兴旺。
羡慕电影里的那些人,因为他们有信仰,因为他们讲忠诚。我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人,同样的选择如果让我们选,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妥协,我们和他们一样忙碌一生,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为了四万万人的生存,而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电影里不只是起义军才有自己信仰,反派角色亦然。南昌警备团长陈峰,当所有南昌城军官在朱德宴会上醉生梦死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回到指挥部,在起义军凌厉的进攻下,没有后退,没有逃跑,为信仰而死,为忠诚而亡。同样国民党钱大钧在攻下三河坝之后,下令厚葬这些黄埔军校毕业的起义军,并将自己的军帽扔到了阵地上,表达了最后的敬意。他们没有个人的恩怨,有的只是信仰的碰撞。
生而为人,都有迷茫。上大学时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迷茫,可我们只是对自己未来的迷茫,谁也不会成天考虑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在百年前很多的知识分子、进步青年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未来迷茫,还对国家,对民族有更多的迷茫。他们没有停留在嘴上,而是积极探索改变的方法,并且付诸于行动,所以才有了之后那一系列的革命行动。
这群人没有学过政治课,也没人告诉他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但是他们却自觉的有。我们上过政治课,课上学过要树立崇高理想,但是我们却学过之后就忘了。诚然,时代不一祥了,我们只能这样安慰依旧碌碌无为的自己。
我们总是抱怨太多,感恩太少,如今的稳定环境来之不易,对幸福的索取不能太过心安理得。不知道现如今国家的模样,是不是那些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想要见到的模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