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史。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宗旨,群众路线是不变的生命线。从《井冈山土地法》到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从闽西蛟洋农民银行到繁荣发展的边区商贸事业,从苏区列宁小学到抗日军政大学,党在根据地的实践,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也让根据地人民切身体验了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与革命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也正是缘于此,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向党靠拢,汇聚起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力量。正如列宁所说: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烧契约、废除高利贷,解决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获得了苏区人民真心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1932年,分2次共发行战争公债180万元,1933年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苏区人民节衣缩食,积极购买公债,后又响应中央临时政府“退还公债,不要还本付息”的号召,大部分人没有兑付债券。《十送红军》歌曲所唱到的秋风细雨中送别的红军队伍里,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由160余副扁担箩筐挑着的“扁担银行”里,承载着老区人民的奉献与梦想。1941年,面对根据地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了总额为500万元的建设救国公债。边区广大群众响应号召,积极购买公债,有力地支援了边区经济建设。抗战期间,山东招远人民通过“渤海走廊”“滨海通道”向延安秘密运送了黄金43万两,对解决根据地财政困难及货币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平原的每一个村庄几乎都被日军控制。“出门登公路,抬头见岗楼,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在一次“扫荡”中,日军在冀中敌后深南县王家铺村抓了20多名村民,威逼他们说出八路军的隐蔽处,他们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敌人问一个不说,杀一个,再问再杀,一连杀掉14个人,始终没有一个人吐露真情。我们中国老促会的杨成武老会长曾讲:“为什么老百姓都跟着共产党走?原因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才能在冀中大平原上坚持游击战争,才能出现对付日军的地道战。”
耸立在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记述:“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二百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著名作家白桦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初冬的一天,在进军淮海平原的路上,络绎不绝的小车和我军大队人马并行。我问一位推车的农民大嫂:“你们小车推的是什么?”“白面。”“你们家还有存粮吗?”“有,不在窖里。”“在哪儿?”“在地里。”“地里,什么庄稼?”“麦子。”我环顾白雪覆盖的中原大地,麦苗还没有出土呢?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我相信,我们的军队必胜。
全域为革命老区的海南省,23年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海南岛战役,“前线如同是后方”,在渡海战役发起的同时,长期在海南坚持斗争的琼崖纵队如猛虎下山,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精心构筑的“伯陵防线”,配合渡海部队顺利登岛,海南老区人民供情报、出船工、派向导、筹军粮,为解放海南岛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用鲜血和生命建成了70.6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创造了修建红旗渠辉煌的林县老区人民再度“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奔赴祖国遍地开花的建设新战场。各个工程发包方都有一种近乎执拗的认识:连红旗渠都修得了的队伍,没有干不了的工程。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在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让世人知道了林州工匠,也让“林州工匠”成为全国建筑行业里的金字招牌。具有光荣传统的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竖起了人民力量的丰碑。
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时深情说道:“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一百年的辉煌历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老区人民用不懈奋斗的实践证明:只要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就有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心,就有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