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东城区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工作,从加强社区自身建设入手,以“社区结构合理、治理资源充足、社工队伍坚强、社会组织活跃、居民自治力提升”为抓手,大力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2020年初,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天坛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门口设立返京人员登记站。
近年来,东城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街道社区,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提出“五民群众工作法”,形成了“小巷管家”“周末卫生大扫除”“小院议事厅”等社区治理品牌项目,引导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各项公共事务讨论,有效推进疫情防控、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取得成效,真正实现了“群众事由群众商量着办”,社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日益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建立,东城社会治理现代化正在迈上新台阶。
“小院议事厅”打通“民声”“最后一公里”。
“东城社工”,让社区治理有保障
“东城社工”是东城区在推进精治共治法治过程中形成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品牌。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活跃着3000余名社区工作者、20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他们深耕基层治理,服务居民百姓,是社区治理的“主力军”。从新冠疫情突发,接力担任“看门侠”“跑腿侠”,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到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把“接诉即办”当作“群众满意”的金钥匙,再到五力引航(协商力、培育力、行动力、创新力、合作力),叫响“东城社工幸福万家”的口号,“东城社工”凭借大爱情怀、专业方法、多面技能、资源链接这“四大法宝”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东城社工”更新战“疫”图。
面对北京市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东城社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开展“敲门行动”。“您或您的家人近日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一定要做好日常防护,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朝阳门街道礼士社区社工李昂向居民叮嘱道。面对一次次的敲门,一遍遍的询问,虽然辛苦,但李昂说:“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帮助了。”
“东城社工”用心、用情、用温度,守护着一方平安与幸福,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疫情刚刚暴发时,在东城区钟楼湾社区,入职不到3个月的社工倪京维开发了“社区防控疫情志愿者招募”小程序,并经过社区在职党员群、楼门院长群、社区党员群积极推送,短时间达80余位志愿者报名。在东城,掌握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多才多艺,“多面技能”的社工还有很多。
“民情日记”是“东城社工”开展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制胜“宝典”。在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纪楠的“民情日记”中,有一幅手绘平面院落图,几单元几号住着几个人,院长是谁,楼门长是谁,都一目了然。纪楠说:“以前入户的时候,我们社工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做到随手记,了解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如今,“民情日记”的记录形式由最初的用笔记录简短文字到图文并茂的手绘院落平面图,进而转变成线上2.0版,实现了具象化的社区治理场景和一整套可追踪、可回溯的个性化服务记录,实现全周期管理。
“居民事,无小事。”在“接诉即办”工作中,“东城社工”就是秉承着这样的工作态度为居民提供24小时的在线贴心服务。交道口街道南锣鼓巷社区服务站站长张卫华承担社区“接诉即办”工作已有三年。三年间,她的手机成为不休息的“居民服务站”。“吃完饭再回复不行吗?”“先吃饭吧。”这是张卫华在家吃饭时,听到家人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张卫华说:“居民的事,无小事。电话是我为民服务的工具,只要居民有需要,我随时在线为大家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而调整工作时间,“东城社工”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服务机制。从2010年起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制,在原法定工作时间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上下班时间,充分结合服务受众的特点,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韶九社区的这一经验被推广到全区各社区,2019年,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社区全响应服务制,以值班、预约等形式全时段、全方位响应居民的服务需求。推动社区服务站办理流程不断优化,全区145个社区实现“综合窗口”设置,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居民和驻区单位职工。
今年9月,“东城社工”品牌LOGO和《新时代“东城社工”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报告册》正式发布。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科科长刘静表示,这对于巩固“东城社工”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东城社工”品牌的独特价值意义重大,“东城社工”将不断在治理实践中“壮筋骨”“显身手”。
居民自治,让社区治理有活力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东城区除不断塑造能力过硬、居民满意的“东城社工”外,同时聚焦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民心所想”“民之所愿”,积极探索通过居民自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水平的新路径,打造出“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周末卫生大扫除”等群众自治品牌。
百余米小巷,千万个足迹,自2017年4月创立至今,龙潭街道“小巷管家”已经走过了四载时光。从“小巷管家”到“小巷管家团”,集中力量办大事,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团结起来,把社区的治理共同担当起来。如今,“小巷管家”已经成为一线发现问题的“生力军”,一句“有事儿找管家”成为东城居民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小巷管家”们不仅用“巡、访、做、报、记、刷”六字“工作经”守护着家园平安,更成为邻里之间和谐友好的“牵线人”。
“小巷管家”征求居民意见建议。
前门街道草厂社区以“小院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建设为依托,倡导“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民主参与理念,激发居民热情,并给予引导和支撑,还发动驻区内的单位力量,大力营造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良好氛围。同时,前门街道通过民情恳谈会、美好畅享会、对话回应会、多方联席会的“四会”机制,解决了环境提升、文明养犬、垃圾分类、院落环境改善等多个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参与”“合作”“透明”“回应”等民主协商的关键因素。
如今,由“小院议事厅”演变而来的“社区议事厅”“楼门院议事会”等居民协商平台遍布东城区各社区。依托该平台,由居民自主协商制定的“居民公约”“小院公约”“楼门公约”等不同形式的《社区居民公约》应运而生,目前已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实现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此外,推出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群众工作法”,鼓励居民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协商议事。2018年,“五民群众工作法”获评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内务部街34号小院公约挂牌。
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委员、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娜新表示,居民议事厅、街巷长等搭建平台,让“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周末卫生大扫除”起步于东四街道,逐渐覆盖了整个东城区。如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作为东城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品牌活动,“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早已成为动员多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此后,东四街道六条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成立了“胡同花友汇”,街道为居民在胡同内搭建了廊架,修建花池,组织“胡同花友汇”成员,共同把流水巷和流水东巷打造成“福禄巷”。
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
在东城,像“胡同花友汇”这样的居民自治组织,还有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胡同自管会、停车自管会等,居民自治的做法激发了居民参与身边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社区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让社区治理更丰富
近年来,东城区积极培育扶植社会组织,先后印发《东城区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东城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东城区社区社会组织星级评定暂行办法》的“1+2”区级配套文件,着力培育自治自管、互助服务、社区建设类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区每个社区平均拥有10个以上社会组织。
龙潭街道光明社区由光明楼和绿景苑小区组成,其中光明楼属于老旧小区且无物业管理,绿景苑小区为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光明社区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同时,引进专业社会组织,通过服务项目,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升社区楼门长队伍的凝聚力,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小区内垃圾分类硬件设施试点,引导居民议事协商制定垃圾分类公约,提升居民环保意识,打造光明垃圾分类试点楼宇。
志愿者向居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东四街道六条社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搭建起联动协作的平台,使得各方联动协作更为便利。在街道“美丽院落”改造项目中,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六条社区多次组织议事协商,由街道相关负责人、城管办工作人员、街道责任规划师、施工方代表、物业经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楼门院议事会代表参加,顺利地商讨出解决方案,并推进改造项目的实施。在此过程中,辖区单位等内外部资源联动起来共同参与支持社区建设,也充分展现了居民自治组织的力量。
数字赋能,让社区治理更高效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东城基层社会治理紧跟时代脚步,大力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人脸识别摄像头、车辆识别摄像头、智能门禁……近年来,东城区逐步推进全区智慧平安小区建设,通过加快推广电子出入证、电子测温等防控科技手段,优先在老旧小区安装智能门禁,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捷,推进社区常态化安全防范工作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完成智慧平安小区500余个。
在东花市街道,居民遇问题只需当场随手拍照上传“花伴儿”APP,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在线响应;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一个10余平方米的“提案屋”里,居民扫墙上的二维码即可在“电子地图”上提交对街巷环境提升的意见……东城区通过推进社区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全区人、地、事、物、组织、宠物、车辆七大类,164小类社区数据全部汇聚。数据共享机制有力支撑了力量分配、垃圾分类点位分布、人口普查、社区规模调整界属划分等一系列社区中心工作。
法治护航,让社区治理更安心
东华门街道司法所成为北京首批立法联系点,新世界家园社区“典”亮群众法治意识,东直门街道驻企专员送法进企业……在社区治理法治保障方面,东城区有效结合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法律顾问咨询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水平。
近日,在北新桥街道小菊社区党委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党支部结对共建仪式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党支部书记杨艳表示,将采取主题服务、法治宣传等多种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把单位优势与社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社区提供法律帮助支持,共同推动平安社区、法治社区建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