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坚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4-03-21 14:58:52 李淑娥 卢军虹

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心”小切口,做好青年“筑基”大工程。

坚持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融合,提升德育能力。学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纳入教师、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和“青马工程”等培训项目,让教职工“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开设基层党支部书记主题党课24场,到晋江经验馆、百崎回族乡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8次,举办“青马工程”培训29场。邀请“青马工程”首席专家郑传芳教授及从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为思政课教师分享课程建设经验和优秀案例;以省级思政课程研究中心为平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发掘和运用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金师”。

坚持与第一课堂教学相融合,守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责任田。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架构起涵盖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主体的多元一体、辩证统一教育教学体系,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思政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筑美丽中国梦”为主题,由同学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从中择优拍摄视频,并在学校团委公众号上推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重点阐明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说明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点阐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的一贯政策。在《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阐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阐明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重点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反映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阐明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坚持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立体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通过开展一次调研实践活动、讲述一个民族融合故事、传播一项民俗传统技艺、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组织一次“手拉手”活动、开展一次助力民族乡村振兴活动“六个一”活动,组织广大师生走进省内外民族地区和民族乡村,开展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国情社情考察,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呈现的新气象。组织“民族融合我践行”实践队到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泉港山腰镇钟厝村、“石榴花开-团结出彩”民族团结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百崎回族乡白奇村等地,亲身感受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新面貌,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在火热实践中讲述民族融合的生动故事。

探索“线上+线下”传播矩阵。在校园广播台开设“中华一家亲 聚力向未来”每日专栏,在教学区、学生社区等学生活动场所建设校园宣传专栏,融入“福籽同心爱中华”元素,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开展主题文创作品展示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校园全覆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传播矩阵。

打造“福籽同心爱中华”宣讲品牌。学校以“福籽同心爱中华”为专题,组织青苗理论宣讲团师生成员分别赴泉州、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开展了30余场精彩纷呈的专题宣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广大师生了解民族乡村社情民情,切实感受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实际行动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实践者”,他们发扬志愿者精神,为民族乡村振兴“添暖色”;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思维赋能,乡村整治、助农直播、绘制美丽乡村,为民族乡村振兴“增亮色”,获得团省委、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郭雅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黎明职业大学“三个坚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