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公管党员“战役”:疫情下的教学与反思_1

2021-01-18 20:40:44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行动与反思

——学习做个合格的“十八线”主播

(钟耀林  法政学院)

与其说这次疫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不如说它革新了自己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促使自己从被动转为主动,能够更快地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朝线上教学、智慧教学、云教学等方向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扭扭捏捏地开始

最初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对线上教学没有十分的把握。自己也给自己找过很多很“合理”的理由,比如线上教学没有现场互动真切、自己不善于使用网络授课工具、老师当“主播”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自己的教学大纲又得改好麻烦……直到二月中,自己也还在期盼着能够正常开学,犹豫观望要不要做线上教学。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通过新闻和学校文件,自己开始清醒,这次真的只能“开播”了。

那好吧,那就鼓足干劲去学习做个“十八线主播”吧!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决定“开播”,那就得好好准备一番。和学生测试的时候,发现用笔记本直播噪音比较大,打字也会对语音造成干扰,于是果断购买了收音和视频功能较好的摄像头,还有可以调节移动的支架。

自己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并通过和同事交流、还有通过网络了解各项直播软件功能,选择了几个功能和网络都相对成熟的教学软件作为备选,先是在家里面自己摸索,同时用手机扫码登陆,观察学生接收直播端口的情况,然后比较各软件。在二月中的时候开始和学生交流、集体测试各软件,最后和学生一起决定通过“腾讯课堂”来直播。

腾讯课堂可以直接演示PPT课件,可以同步使用画中画功能,在学生接收端端口观看,很有现场感;还可以实时分享老师希望给学生看的资料,比如打开教学大纲文档,实时分享所选定的区域给学生看,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这些重点区域;可以播放电脑本地视频和语音等;还有,使用里面的画笔、打字等工具,可以更好地指出重点和提示学生。

语音、头像和标记同步更有现场感

在腾讯课堂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功能——签到。在两周的教学中,自己和学生事先约定了规定的签到时间,上课和下课时间准时各签到一次,在每次课程当中都会有3-5次不定时的签到,并说明每次课有三次未签到的,可能会被登记为缺课和影响平时成绩,同时允许学生申诉说明,避免由于网络等不可控因素造成学生缺签到而被登记为缺课的情况。我一般选择在连续上课时间比较长,或是内容比较重要、艰深等情况下发起不定期签到,并在每一次上完课之后,即从后台导出签到和在线的情况,通过微信群公布。这样学生会受到有效的“鞭策”,避免开着直播却没到认真上课的情况。

三、“受众本位”与“互为主体”的线上参与式教学实践

在传统单向度的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很大程度上是割裂的,教学者变成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学习者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缺乏互动。比起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无疑更容易加大这种割裂。

带着上面的焦虑,自己开始查看一些关于网络直播方法和技巧的介绍,并有针对性地观察了一些教育类和娱乐类的直播视频,发现做得好的主播,都是因为能够做到符合观众的口味,让观众主动“点赞”。这就是传播学中的“受众本位”的观念意识。“受众本位”理念源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要做一个合格的“十八线主播”,自己开始研究这批“90末”受众的心理动机和需求,比如他们喜欢比较新潮的东西、诙谐的网络语言表述等。作为在他们看来已经是老古董的“80后”主播,自己不得不赶紧去打开电脑中尘封多年的老歌,课间和这些“90末”的年轻人分享80后的“老歌”,课件还可以相互调侃活跃气氛。

“互为主体”是社工服务中的重要理念。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为交互主体性、共同主体性、主体间性等,由激进现象学家胡塞尔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所提出,和后结构主义、多元论以及后现代思想等联系在一起。从哲学上,互为主体其实质在于承认“他者”的存在,非唯有“我”才是主体,当“他者”看“我”时,“他者”也是主体,“我”与“他者”是互为主体的。在线上教学实践中,老师是服务者,除了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学习者”的主体性应该尽力被体现在课堂当中。如何调动学生一方的“主体性”,形成互为主体的线上教学呢?带着这些焦虑,我尝试用社工的方法,从开始设计线上课程、选择直播软件、直播方式、开课前测试到每节课的教学,尽量让学生能参与到其中,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自主找资料、找案例分享,构思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在小组中共同回答这些问题,希望带出“翻转课堂”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大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教学中避免被“客体化”,成为老师灌输的对象。

小组学习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体性的重要的方法。学习小组的成立和小组讨论作业等安排,增加了学生课后的参与和课中的互动。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减少了老师课程管理的跨度,使得线上教学事半功倍。另外,也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决定要不要,或者是否会事先给学生发课件。比如《叙事治疗工作坊》课程讲求培养学生对课程、生活世界、专业知识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根据往届教学经验,为了避免学生依赖课件无法展开思考,我会事先和学生申明本课将不发课件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演示来做好笔记,及时做好自己对该知识点的知识迁移、联想、个人感受、“感受你的感受”、专业启发等额外笔记,还告知学生会不定期抽查每人的笔记情况。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按要求做好笔记,大部分同学对这样“鞭策”的方法反而欣然接受,而个别学习动机不强的同学,在做的过程中和朋辈学习中,对专业、对课程的理解和思想整合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四、“好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在线学习

比起现场教学,老师开展线上教学更难,其中的原因除了受物理条件限制之外,还在于教学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变得更弱,不可控因素更多。怎么办?沟通和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会影响到学习者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成效。更有统计资料显示,学习者的成绩和其与科目老师的关系正相关。通过课后的作业讨论、课间的闲聊、老师适度的自我袒露、一起听音乐(做个称职的“主播”,课间来个点歌环节),还有课中随机的线上互动和提问,观察讨论区情况,准确喊出学生名字,点评和回应学生的问题等,都能够帮助我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另外,由于家庭的背景和条件各异,学生在接受线上教学时会遇上不同的具体问题,如有些家庭经济困难、有些地处偏乡不通网络、有些家庭成员患有重病需要照顾无法按时线上上课等。对有线上上课困难的同学,尽量做到及时关心、安抚与鼓励,并询问具体原因,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比如鼓励学生和邻居协商借用网络、留意无线运营优惠套餐或导出直播的视频给学生等,和学生一起分享和探索解决的办法。还有的学生在分组的时候,因为合作压力和沟通等问题产生冲突,影响在线和小组学习,也需要及时介入,采取个案跟进方式,鼓励学生多用学习到的社工、叙事等方法解决冲突,更好地合作。

总之,疫情让自己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在“被迫”尝试学习新方法和应用新工具的过程中,自己也在过去的基础上“奥伏赫变”,更主动地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十八线主播”,同样也能乐在其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形成互为主体的线上教学呢。在课程教学中避免被。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演示来做好笔记。更有利于学生在线学习 比起现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