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延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同学开展讲红色电影我推荐活动,通过观看、推荐红色电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我是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王秋雨,我推荐的电影是《邓小平》。
《邓小平》是一部由丁荫楠导演的电影,这一部影片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我对邓小平爷爷的直接印象,却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祥的父亲。他更像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老家长,那种当家人的责任和气度,为了让中国共产党救中国、救人民的诺言彻底实现,他喊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长者,一位按常理该安享天年的老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抗争,扛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这是何等感人至深的壮行!
一个导演在构思他的一部新影片时,必须考虑观众的参与程度,观众的想象能被激发起多大幅度?能为影片做出多少补充?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影片的内容和容量。观众的呼应与反馈将决定一部影片的成败。就电影《邓小平》而言,这是一部伟人巨片,有着经典的历史价值,有着超负荷的信息量和非常丰富的电影语言,这部电影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邓小平的性格,把邓小平这个人物的性格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出来。
《邓小平》这部影片,不同于大型文献纪录片,它是经过艺术再加工、创作出来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它一切从邓小平这一特定人物的心理出发,把复杂的内心变成情绪加以渲染和表现,将历史事件情节化,把人物心理情绪化,运用极其鲜明的造型叙事的手段,以及充满魅力的音乐、音响、台词,展开观众想象的翅膀,凡影片中未尽展现的部分,由观众自己去加以补充。一部充满活力的电影诗,这便是《邓小平》影片的总体风格。
总的来说,电影《邓小平》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也看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身边生活的变化。这部伟人电影展示的是1979年——1997年间邓小平为开创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丁荫楠认为,小平同志是一个非常人性化、平民化的领袖,他最理解普通人的心态和感情,为了祖国和人民,他燃烧尽了自己的生命,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为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情感空间。
片中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说,自1988年开始,我已经在30多部影视剧里塑造过邓小平的形象,而电影《邓小平》应该说是我迄今为止创作难度最大的一部戏。在拍摄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震撼着自己的灵魂。
电影《邓小平》从这位伟人最后20年的生活和工作入手,把与当今许多中国人命运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大事都纳入拍摄镜头。片中,观众能看到北京市民凭肉票排队买猪肉和抢购大白菜、四川农村老太太只敢养两只鸭子的奇异场景;能看到众多贡献突出的老科学家被“发配”到边远农村放羊、铡草的辛酸故事;能看到下放知青激动万分地返京,恢复高考的政策让万千新生潮水一般涌向各大校园的动人场面;能看到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赤贫农民立下“生死状”,秘密进行大包干的历史一幕;能看到特区深圳一声炮响,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中国第一只股票在上海诞生,市场经济在中国正式建立……“共和国年轻了,邓小平老了……”
是的,“小平同志老了,共和国年轻了。”这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邓小平》描述了邓小平爷爷如何与生命赛跑,透过短短的二十年,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全新面貌。小平同志慢慢老了,后来吃药了,睡不着觉了,走路也慢了,造型上也慢慢老龄化。而共和国和我们国家的面貌,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欣欣向荣。
电影《邓小平》着墨于领袖与国家、领袖与人民的关系,而且保持了《孙中山》和《周恩来》中的诗化风格,淡化历史情节,而强化情感冲击力。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赞成“把伟人变成凡人”的提法。他说:“政治题材影片就是要描写政治人物的政治行为,政治人物的行为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不是枯燥的世界,而是一个生动、深刻、复杂的世界;政治人物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才是政治题材影片的主流,这也是观众对这类影片感兴趣的地方。”他认为,邓小平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只要大家进到电影院,就能看到我们国家经历过的时代。
往昔之苦,已经远去。“中国号”将会继续砥砺前行,那耀眼的中国红,定将成为世界天空的一抹亮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