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我院响应号召,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组织了这次活动。活动分为准备、实践、总结三个阶段,具体工作如下。
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从6月5日至7月5日,包括宣传动员、组队、培训等。6月5日,学院举办动员大会,音乐学院团委老师强调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通过展示成果,展示了其魅力。这些工作取得了良好反响,为组队打下了基础。在院级重点团队组队方面,我院依托乐心志愿服务团并结合实际情况,放眼社会,精心设计了多个实践项目,并组建了“乐心课堂,美育乡村”实践队、“豫见非遗,传承有戏”和“文艺三下乡·青春筑梦行”等多个实践队。“乐心课堂,美育乡村”实践队的主要任务是前往伊滨区的社区教授音乐知识给小朋友们;“豫见非遗,传承有戏”则聚焦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实践,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展现专业特色;“文艺三下乡·青春筑梦行”实践队则主要采用“文艺+理论”的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
图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班启动仪式
中期实践阶段
怀揣着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我院的校级重点实践队和个人返家乡社会实践青年也积极开展了各自的实践活动。各小分队严格遵循前期计划,团结协作,有序地推进各个环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条件的限制,灵活调整实践形式和内容。总体而言,我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中“乐心课堂,美育乡村”实践队分为多个小组,深入不同社区,如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杨湾社区、李东社区和李西社区等,了解社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激发小朋友们对音乐的兴趣,并在他们心中种下音乐的种子。在活动的最后阶段,还通过媒体直播了各社区学生的红歌合唱比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图为志愿者进行合唱排演
此外“豫见非遗,传承有戏”实践队首先拜访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线下调研。在访谈中,曾老师详细介绍了豫剧的表现形式、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实践队队员们认真记录,并撰写了调研报告。随后,实践队又拜访了豫剧表演名家刘亚林老师等多个艺术名家,深入了解其在豫剧传承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图为志愿者采访老艺术家
同时,学院动员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个人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学们深入基层,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亲身参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们通过调研、访谈、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锻炼了能力。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交流,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走进企业工厂,观察家乡产业的转型升级;参与社区服务,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这些经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志愿者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
后期总结(成果)阶段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实践团队满载而归,后期总结阶段有序开展。主要内容包括整理队员的心得体会、上交实践照片和视频存档,以及制作宣传视频进行外宣,向各大网站投稿。同时,我们也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实践活动的提升奠定基础。总体而言,在精心策划和有序组织下,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大多数同学都能以高涨的热情参与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实践效率,培养了沟通和组织能力,并深刻理解了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远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也有了显著增强。我们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