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4月21日以“草人”任继周: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为标题,报道了支部党员任继周院士、“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
以下内容转载至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
2020年,全国人民囤积粮草蜗居家中,以待战疫胜利,国泰民安。在这危急时刻,有两样东西异常重要,一曰电,二曰粮。粮不外谷与肉,谷出于田,肉养于草。“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餐桌上几菜一汤的荤素搭配,以及超市里充足的肉食供应,我们都该感谢这样一个人:
任继周生于1924年,幼时生活艰辛,看到了不计其数的挨饿和营养不良的同胞。对此深有体会的他大学报考了当时迁驻于重庆的中央大学畜牧业。
大学期间,他立志“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刻苦学习,毕业之后经老师王栋教授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邀请,到兰州西北国立畜牧兽医学院就职,从此开始了自己扎根一辈子的草原事业。
当时兰州来没有通火车,从西安到兰州共700公里,任继周搭乘汽车整整花了21天才到达。一路风餐露宿,极为艰苦。
1950年,他花了一年时间,走遍甘肃的草原,对全省草原进行了初步考察。1951年,在导师王栋教授率领下,他对河西走廊被称为“丝路绿宝石”的大马营、皇城滩草原进行专业调研,并于1954年出版由他执笔、王栋教授审校、盛彤笙作序的中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
当时,全国都还处在草原调查阶段,年仅30岁的任继周认为,进行草原调查,为改造草原、发展生产,必须尽早进行定位研究。1954年,任继周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三千米的高山上搭建了一顶黑色的牛毛帐篷,这是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的萌芽。1956年,他在这里正式建立了高山草原试验站。
任继周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还开始了培养草原学研究生的工作,他是我国草原科学领域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导师之一。1981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草原学硕士生导师,1984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
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继周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很多人才。他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创办了我国首个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受农业部委托,先后制订了草原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深入草原农业几十年的任继周,却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坚定地提出,“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既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也割裂了农耕区与牧业区、农耕区内部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正常联系,导致农区牧区两败俱伤,“三农问题”与“三牧问题”并发。
2013年,年逾九旬的任继周以科学创新的开创之心,联合8位院士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生命不息,思考不止。近年来,任继周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淡漠对草业科学的关注,反而更加难以割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