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王彦荣教授:科研与为社会服务双赢(2)

2021-01-18 21:16:02

2002年,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我们中心以及研究所的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定向的问题,以适应新的供职单位要求。兰州大学是国家“211”“985”工程建设的高校,是研究型重点大学,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找项目、做科研和发论文;也需要将很大的精力用于教书育人,这是大学的根本!这时国家对质检中心的要求和考核也更加严格,每3年要 “双认证”(国家计量认证和行业主管认可)考核一次,这是一种非常综合、严格的现场全员式考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没有搁置中心的发展,更没有想到过放弃,而且在学科和团队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更紧密地结合检验和生产实践为研究生找选题和开展研究。有播种就有收获,我们也取得了一些以检验带科研、以科研促检验的研究成果。仅举几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西方有用苜蓿种子发豆芽做凉菜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一家公司拟从我国北方收购苜蓿种子向西方国家出口做豆芽用。但是,苜蓿种子可能混杂另一种牧草草木樨种子,从外观看二者几乎没有区别。但草木樨种子含有香豆素,是一种可能引致人体伤害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准确识别紫花苜蓿与草木樨种子便是决定我国种子能否顺利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经过努力,我们研发了一种荧光检测技术,快速、简便,准确率达百分之百。当时国外仍采用的是肉眼形态识别的方法,费工费时,准确性差。记得商家最初似乎不太认可我们,将种子特意寄往英国官方种子实验室检验,获得了与我们近似的结果后才选择了我们。几年内,荧光技术为我国数千吨紫花苜蓿种子出口提供了种子真实性的检验证书,帮助我国的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近年来,我们利用现代分子标记等手段,又开发了一系列种子识别技术,可有效用于许多形态相似草种的真实性鉴定,也在草品种和草产品鉴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关于种子“真伪”的鉴定技术的研究结果,都很快以SCI论文发表,有些方法已列入国家标准草种子检验规程,也获得过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我们利用种子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150种左右我国乡土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通过这类研究,一方面可以认识各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生态学特性,例如萌发生态阈值、田间出苗温度或水分时间值、种子田间竞争力等等,另外也为确定种子适宜的发芽检验方法提供了依据。其中,许多结果除了在国内外以科技论文发表外,也被列入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标或地方标准。

检验方法的标准,是检验中心最重要的技术文件,没有方法标准就没有公证的检测数据。人们常说,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制高点;制定了标准,就掌握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制、修订标准不仅需要纵览国际文献、反复推敲文字、套用关于制定标准的标准中规定的格式和用语;许多方法还需要开展联合比对试验进行验证;然后经过多方的评审,才能得以完成,可以说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连续2次主持制、修订了《草种子检验规程--扦样》等11项国家标准(GB/T 2930.1 ~GB/T 2930.11),这套系列标准,将草种子检验规程由最初(1982)的仅包括24个植物种的发芽等常项指标测定,扩展到现行版(2017)的229个种、多个指标参数的检验方法。这是一套跟踪国际种子检验技术,又纳入我国特有种检验方法的技术规程。我们制、修订的标准数占全国同类国家标准的90%以上,也是全国草业领域采用最多的标准。此外,我们也主持制定了国家首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仅有的两个草种苜蓿和草地早熟禾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的行业标准,以及十余个种子质量检验和分级的地方标准。我们的工作不仅为全国草种子检验室提供了检验方法标准,也促进了我国草种子检验标准的日趋完善,让它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第8次通过了国家“双认证”考核。根据国家质检中心管理要求,为了实现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中心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文件(可分为四个层次),种子检验的各个环节都是在质检体系控制下进行。例如,有个“双三级签字”的制度,即一份原始记录和一份检验报告都分别需要有三级人员的签字;实验室的任何活动,都要求做到有章可依、有迹可寻。由于严格的管理和规范操作,30余年来,我们的检验没出过任何事故。但是这种运行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我们近期开发了“种子质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样品接收到出具检验报告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减少工作量(至少减少三分之一)、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也可满足检验室的有痕迹管理要求。该系统正在试运行。

古人言,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心检验业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仅为牧草种子,陆续扩展到草坪草种子、生态草种子、花卉种子、中草药种子等,近年又增加了草品质检验。仅草种子检验的物种数就由原来的20几种增加到现在的387种;年检样品由最初不足50个,发展到现在的1500个左右,是成立之初的30倍。 我去过国外许多ISTA种子实验室,我们中心的样品数达到了他们的平均水平。近3年,检验的样品数所代表的种子批为40000 余吨,占全国流通种子量的25%以上,涉及全国14个省市区的送检企业724家次。大多数送检种子来自退牧还草、生态补奖和牧草基地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心的检验为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促进草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中心成为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成员实验室,目前正在为申请国际认证和签发国际种子检验证书做积极准备。今年已经接受到的草种子监督抽查任务,不仅有农业农村部下达的,也有国家林草局的,检验业务将持续增加。在今年疫情时期,为了不影响春季用种的种子质量检验,我们将样品由企业送样的方式调整为由企业邮寄,在控制企业风险的同时,中心人员紧张作业,做到尽可能不影响后续进程,及时为生产提供检验数据。

中心是集检验、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团队,由15人组成(含兼职),团队也是学院的育种与种子学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平均每年在校研究生有40-50个,每个老师在从事繁重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又在检验中心承担一定的专项检验工作。大家经常是节假日加班加点的工作。我感谢同事们多年的风雨相伴,和无怨无悔的奉献!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责之一,但在大学里如何做到科研与为社会服务并举,需要每个人有自已的定位和追求,并为之坚守。回首34年走过的路程,我虽然没有发过SCI顶级期刊的论文,也暂时还没有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大奖。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草种子质量管理保驾护航做出了贡献。为此我感到欣慰。我也深深体会到,在坚守中发展,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学术能力,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相信我的同事们也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检验中心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老师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原草原生态研究所的李琪研究员,在我读硕士期间,负责和发展了检验中心的工作。按照农业质检中心建设的相关要求,中心主任一直由挂靠单位的领导兼任,而我作为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和技术负责人,负责中心的日常工作。原草原生态所的两位副所长和兰州大学的几位副校长先后兼任过中心的主任,对中心发展给予了鼎力支持。他们是:刘福(任职时间:1992-1994)、南志标(1994-2005)、李廉(2005-2009)、安黎哲(2009-2014)、高新才(2014-2018)和徐生诚(2018-今)。我借此机会,向所有为中心发展做出贡献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王彦荣,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萃英学者,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研究所所长,国家百千万第一、二层次人才,甘肃省科技领军第一层次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另外也为确定种子适宜的发芽检验方法提供了依据。检验方法的标准。我们的工作不仅为全国草种子检验室提供了检验方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