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珺主任:你好!我将寄一本保存七十年的江苏医学院一九五二级毕业纪念刊给你,再请转给学院办公室。”2022年5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季旻珺教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由南京医科大学老校友吴中兴教授捐赠的毕业纪念刊。
尽管这本纪念刊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但吴中兴教授却保存得非常完好。纪念刊的封面虽然有了一些历史斑驳的痕迹,但是红色依然夺目,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为我们揭开了属于南医大的“红色记忆”。它不仅收录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国立)江苏医学院1939年至1952年毕业校友通讯录、组织系统构成等珍贵资料,还记载了从1938年至1952年的学院院史。在那短短的十四载岁月中,学院经历了合并、重组、迁址,也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过程。面对落后的卫生条件和饱受健康威胁的百姓,学校在使命的驱使下逐步壮大。正如毕业纪念刊中所写:“今解放一年,百废待新,我国医学,尚极幼稚,千万工农兵,尚在病苦中挣扎,卫生事业之建设,加乎吾人之仔肩!是刊也,视为我人努力事业之誓书也可。至孰而有功于医学,孰而全心为人民,则尚需证诸异日耳。”毕业生们秉承这一信念,奔赴百废待新的全国各地,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践行医者之职责。可贵的是,纪念刊中还留有吴中兴教授做的标注,可见吴教授平时一定在不断的翻阅中回忆着那一代南医人的峥嵘岁月,传承着那个年代学医人的赤胆初心。
左图:吴中兴教授手写的捐赠信。
右图:(国立)江苏医学院医本科一九五二级毕业纪念刊封面。
吴中兴教授于1935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59年从江苏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在徐州医学院工作期间,吴中兴教授曾担任寄生虫学教研室和寄生虫病研究室主任、教务处长、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兼任徐州市科技进修学院副院长。1989年至2000年任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现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是世界上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和血吸虫病这五大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在中国寄生虫学奠基人洪式闾教授的带领下,时国立江苏医学院于1942年成立了医科研究所寄生虫学部,1947年改制为寄生虫研究所,为中国寄生虫防治研究事业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专家。吴中兴教授便是其中闪耀的一位。
吴中兴教授从事寄生虫病教学、科研和防治工作40多年,功勋卓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中兴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江苏苏北地区农村,开展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及钩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吴中兴教授发现徐州地区存在婴儿钩虫病,并证实穿“土裤”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首次发现江苏存在肝吸虫病流行区,并证实了与食用“干烤鱼”、儿童下河戏水、捕鱼捉虾、生食未经处理的小鱼有关,同时也提出了鉴别诊断肝吸虫病和肝炎的方法。由于在寄生虫防治研究工作中的突出成就,吴中兴教授获得了197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与全国科技进步奖。此外,吴中兴教授率先在国内应用胶体金法检测抗肝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填补了国内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1973年,吴中兴教授(左起第一位)带领徐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和附院儿科专家在邳县调查和诊治肝吸虫病。我校赵慰先老师派韩范老师(左起第八位)、吴观陵老师(左起第六位)现场参观。
“现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各占多少学时?免疫学多少学时?”
“请问五年制本科寄生虫学多少学时?”
“这学期你有无教学任务?”
这是吴中兴教授对季旻珺老师最经常的“问候”。尽管已至耄耋之年,吴中兴教授却始终关心着寄生虫学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情况。从这些“问候”中,我们却仍然能够强烈感受到吴中兴教授内心深处对寄生虫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年青教师的真切关怀。
每个时代拥有不同的责任,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寄生虫病流行的年代,吴中兴等老一辈寄生虫学专家用知识作武器,寻虫防虫找原因,杀虫治虫排万难,使多种威胁了中华儿女数千年的寄生虫几近消除。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当下,医者责任重于泰山。白衣为甲,国运所系,新一代病原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老一辈病原人手中稳稳接过了守护人民健康的接力棒。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本经历了七十多年风雨的毕业纪念刊如同雪泥鸿爪,为南京医科大学的历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如今,吴中兴教授将它赠与给南京医科大学校史馆,这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映射出医学大家的家国情怀和闪亮初心。医者大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年轻的南医人定能牢记使命,躬行实践,不负时代担当。
(特别鸣谢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病原生物学系季旻珺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与免疫学教研室付琳琳教授提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撰稿:陈璐
审稿:严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