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抗疫,同舟共济】线上教学“小课大做”

2020-05-01 16:14:46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网页

小课大做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33.jpg

邱晓航教授

邱晓航老师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小”课——《生活中的化学实践》。说它小,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是一门通识选修课,所以得不到专业课一样的关注度;二是因为这是一门通识类科普课,学习难度不是高;三是因为选修的人数不多,教学班体量小。疫情来临,学生不能到校,不能像原计划一样走进实验室体验各种化学实验操作和神奇变化,如何保证课程运行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呢?教学无小事,邱老师及时调整方案,把小课变成“大制作”。

“化”整为零

开学伊始,在教务处大力倡导下,邱老师重新组织了教学资料,建设spoc平台。将整个课程分成不同模块,适合在线教学的实验室常识、常见仪器及技巧和有关理论知识、分节上传至学堂云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验室安全是首要问题,课程面对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取代课堂上的教师演示,上传“十分钟实验室安全”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实验室氛围,对实验室规范操作有更直观具体的感受。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时间学习。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课程使用雨课堂布置考试,结果证明,学生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38.jpg

“学”以致用

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显然纸上谈兵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结合课程中“常见玻璃仪器”、“仪器的洗涤”等内容,邱老师布置了一次实践作业——刷杯子。这虽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需要学生真正离开书桌、走进生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常有学生偷懒,刷杯子这种任务只是“涮涮”应付差事。然而,懒惰无论对哪个学科,都是人才培养的大敌。从化学专业的角度,刷瓶子是一个“必备技能”,没有这个技能,一切研究结果将失去它的“可信度”。对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这也是一个实用的技能,当前的疫情正好告诉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多么重要。这个作业虽然是小项目,但邱老师对结果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提升学生对严谨科学态度的理解。学生提交了各式各样的杯子照片,他们还将洗涤前后做了对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42.jpg

生活中的化学实践,原本就与生活密切相联,疫情使大家更深一步贴近了”生活“。在课程中,邱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对比: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对应于厨房的“锅碗瓢盆”,实验室的煤气灯对应于厨房的煤气灶,实验室的电子搅拌对应于厨房的打蛋器,实验室的研钵和家用的捣蒜罐……并就煤气的组成、燃烧、器具的材质等问题进行了“化学”角度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节能、环保概念,使课程内容丰满实在,学生可以深入厨房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动手体验所学技能。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45.jpg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49.png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52.png

微信图片_20200427162055.png

“实”践公能

疫情虽然得到控制,但由于输入型病例的威胁,师生们到校的时间还尚未确定。邱老师决定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以生活为素材,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与疫情的战斗中,化学科学在检测、防护、治疗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常使用中,大家接触到了五花八门的消毒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使用给普通人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消毒酒精为什么浓度是75%84消毒液不能与酸混用等等。为此,邱老师还特意录制了稀释消毒剂的小视频进行示范,学生学习后可以进行实践,并且对身边的人进行科普,把知识传递出去。

“验”证成长

特殊的条件下,课程以特殊的模式运行,邱老师通过QQ群、雨课堂与学生沟通,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通过师生们共同努力,课程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育人功能。工商管理专业19级的史凯峰同学表示:“课程很贴近生活,也十分有趣,希望下一次也能在课堂中发现平常没有注意到的化学惊喜。”

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为课程而做的每一次努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把踏实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积极应变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们,而学生的热情反馈也会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达到同步成长。课程还在继续,我和学生们都期待着相聚南开的一天。——邱晓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邱晓航老师开设的课程中。课——《生活中的化学实践》。如何保证课程运行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呢。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