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刘伟博士上

2021-05-05 16:48:36 赵玉龙

“人文之夜”读书会由2019级汉语言文学普师四班和2020级免师一班联合举办,每周定期举办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专题学术分享,交流和讨论为主,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四期。为积极响应学校和学院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安排部署,在第十三期读书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文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刘伟博士,本期以访谈的形式展开,我班班主任赵玉龙老师主持并参与了对谈。以下是访谈对话的主要内容,我们分上、中、下三期分别在“三五亭书社”公众号推出,敬请关注。

 

赵玉龙:尊敬的刘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人文之夜”专场读书会的第十三期,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我们学院的系主任,也是教工一支部书记的刘伟老师,首先,让我们对刘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今晚,参加本次读书会的同学,除了2020级免师一班和2019级普师四班的同学外,还有其他班级和学院对我们活动感兴趣的同学,以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同学,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也表示热烈的欢迎!

“人文之夜”读书会自去年创办以来,克服各种困难,已成功举办十二期,这是第十三期。刘伟老师一直非常关注我们的活动,并且经常鼓励我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去年的时候,我就邀请刘老师参加我们“人文之夜”的活动,希望让同学们有机会和刘老师进行交流。刘老师非常爽快,当时就答应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推迟到现在。今天刘老师抽出自己的工作、研究时间,专门从市区赶来,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刘老师!


下面,我们就开始今晚的“人文之夜”活动,请同学们都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今晚的活动成果,根据时间长短,预计分三期,在我班“三五亭书社”公众号上推出。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刘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学长,我们首先请刘老师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求学经历,有请刘伟老师。

刘伟:同学们好!两个班的同学们在一起举办这样一个关于人文情怀的活动,我认为非常好,符合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科特点,这也是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和专业特点。玉龙老师年轻有为,在做学问方面十分“厚重”。大家都知道,做学问需要有一定的设计,并且要有创见。玉龙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能把学术的思路体现的特别好。在玉龙老师的带领下,两个班的班级建设搞得“生龙活虎”,并且所带的两个班级都获得了学校“百优示范班集体”,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玉龙老师,感谢同学们,精心策划,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和大家坐一坐,聊一聊。

今天是一个文学沙龙,需要一种轻松的氛围,聊的内容可以轻松愉悦一些,算是一种漫谈。全校除了咱们班以外,很少有类似的活动。像这种活动在一些985高校中是极其常见的。玉龙老师在活动开始前,给我发了一个关于访谈问题的清单。我看了一下,如果全部回答完,将来我可能没有秘密可言(笑),比如说学术研究怎么进行,我的师承、我的家世、我的交友、成长经历等等(笑)。玉龙老师问的问题,涵盖了这些方面,所以说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了,以后在大家面前就是透明的了,没有一点神秘可言(笑)。玉龙老师的提问都是用学术的方法,很有启发意义,这让我想到了今年2020级的研究生开了一门课程,叫文学研究专题”。我认为这门课程十分“高端”,授课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家遇到这样的机会,就应该好好地去听,听完之后,应该敢于和名家交流。提问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在听讲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师讲的都懂了,一是都没懂或似懂非懂,但是我们全懂的可能性不太大,不懂的地方就应该要去问。

赵玉龙:刚才刘老师结合学院的一些工作,给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感谢学院和刘老师对我们班级活动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我也希望我们班经过四年的奋斗和努力,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好的出路。我最近从网上关注到我们内蒙古各大高校的一些“学霸”宿舍,他们都成功考研“上岸”,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希望我们班在毕业时也有这种好的现象。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大家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是我的期许!总之,学院和刘老师对我们开展的班级活动是十分支持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刚才刘老师简要地把他的感受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我还想问刘老师,看刘老师是不是方便回答?不方便也可以问其他的问题。像我一直在学校学习,从本科到博士都没有中断过,而我了解到您呢,是本科毕业以后参加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参加工作之后读研究生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刘伟:确实,在高校中读博的老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硕博连读,中间没有停顿;第二种模式,是中间有“停”的情况,比如说本科和硕士期间,或者说是硕士到博士阶段,其中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是1998年上大学的,九八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年正赶上大洪水。当年还有一首那英唱的歌:难忘1998(笑)。所以,九八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2002年本科毕业后呼伦贝尔学院参加工作,在那儿工作了两年20049月份回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读硕士学位2007年硕士毕业后到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这是我的主要求学经历。在呼伦贝尔学院工作期间,我主要教授古代文学。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从小对古代文学特别感兴趣,所以硕士和博士也都是学的古代文学,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唐宋文学部分,学位论文也都是围绕唐宋文学作的。

我在讲课的时候,不仅讲课本知识,还要拓展,告诉大家研究、思考问题的思路。刚才赵老师说咱们班许多同学确定了考研的目标我认为只要大家思路正确,肯用功,完全是可以实现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建议大家将来想发展,立志于考研或者考博的同学,像玉龙老师一样,不要出校门,一条道走到“红”(笑)。我从身边的人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类似的经历,他们刚开始不想考研或者考博,但是后来却“被迫”考。在高校里面当老师是必须要读博士的,许多高校引进人才是非博士不要的,同学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说,工作了若干年以后,学校“逼”着去考博,许多人难以“驾驭”,比如年龄大了或者家庭脱离不开等等。比如我们学院的胡素莲老师,她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学识十分厚重,也深受学生喜欢。但是大家想一下,胡老师读博的时候,家里的孩子刚上二年级,胡老师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胡老师跟我讲,孩子很独立,上学不用送,自己还会做饭,这是培养了孩子独立的能力,但是也要辩证地去看,孩子过早地独立不一定是一种幸福,也可能是被迫独立的。拿我自身的情况来说,我去读博的时候,我们家的孩子刚两个月。在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我去攻读博士学位,孩子最需要照顾的一段时间,我是在读博,所以我经常感到愧对家人。孩子出生不久,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在最需要照顾孩子的时候,我却不在家,在读博士。所以那时候我夫人给我发一张孩子的照片,我一边写着论文一边流泪,确实是很难的。讲得有点儿动情了(眼角有泪花)。读博肯定会耗费心力的,是对人智慧和毅力的考验。

我们人生的模式,比如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对于人生的另一半的选择,那都不是很困难的,所以不要把这一切想得太难。我建议同学们如果将来立志考研,就从本科一直冲,一鼓作气拿下硕士学位。当你出校门的那一天,你依然很年轻,就像我们的玉龙老师一样,博士毕业以后还是很年轻。你看,有很多老师到3040多岁还要考博,比如我的一个同学,他现在在商都一中当语文老师,前两天给我发消息说他准备考研,我建议他不要考。我认为有些人就有关于学历的情结,但在30多岁考研太难了,要抛家舍业,身心两方面都要受到考验,这就非常难。如果这两种模式让我重新去选,我宁愿一下子读到博士,中间不要断。中间如果间断的话,就会出现一些波折。

赵玉龙:谢谢刘老师!刘老师刚才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我和刘老师的经历不一样,我是读完本科之后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直到博士毕业,在大学里面当了十年的学生,我是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读书中间也没有中断。刚刚听了刘老师的一番话,我确实深有体会,讲的都是大实话,而且说出了其中的甘苦,对本科生来说或许有一些遥远,大家即将面临的是就业或考研,距离考博还有一段时期,但我相信,以后有些学生一定会有这样的困惑,先埋下一粒种子,到时候在做选择时,多想想刘老师今晚所说的话。如果将来有机会深造的话,中间不要间断,一鼓作气取得大家理想的学位。

我读书是比较顺利的,也是很幸运的。本科毕业后就顺利考上了硕士,硕士毕业又顺利地考上了博士。其中不乏有一些人,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而有一些人是硕士,但毕业后考博没考上,隔几年才考上。我希望大家根据刘老师和我的求学经历,总结一些经验,在求学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刘老师刚才也谈了读书这件事,最主要的是要确保身心健康。我在2019级四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就给大家推荐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修心养性,学习孔子的智慧,成为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人。正如刘老师刚才举的例子,学位文凭和生命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书读的再多,如果不能确保自己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也毫无意义。读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更加幸福快乐。至于学习成绩,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每天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请刘老师谈一谈,您在南开大学读书这段经历,对您后来的教学和科研有哪些影响?

刘伟:在南开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获得了当年“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奖杯也一直在我的书桌上放着。这不是一个奖项的问题,是对我在南开读书四年的一个肯定所以我特别珍视。

首先,读博或不读博,本质上可能不会影响我。我先强调这一点,如果不读博,我可能会有其他可做之事。读博也不是唯一出路。本科毕业我也去了高校工作,硕士毕业后,我也能找到许多可干之事,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读博之路说白了,我内心深处还是想要深造一下自己。我觉得,人一生知识的总结可能不是系统的,那么现在就有同学要说了,我不想考研我想考教师招考,或者想考公务员。在这里我告诉大家,这两点都比较难。如果你再想考研,就是再给自己加上33.3%的可能。我说过最优秀的学生找上工作的同时研究生、公务员和教师招考的考试也都通过了,最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我在这里希望同学们记住,将来考研或考博的时候一定要选好老师。师出名门,做学问都是不一样的。考不考博并不会从质上影响你,但是要进高校工作的话可能就不同了如果将来打算进入高校工作,是必须要读博士的。如果想要做学术,选择读博是对的。如果不读博有很多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就跟不上。进一步说,知识要系统化,这在将来考研的时候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学说实习会影响考研,这种说法不对,实习的时候上讲台讲课,你就准备有关自己考研方向的篇目来教,这既复习了考研的知识,又强化了教学的能力,一点也不耽误。当然,这是需要设计的。其实,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研究生会以研究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处理的。到博士阶段,以我为例,我上博以后,平时的经验、教过我的老师们的经验,以及他们做学术的一些方法、理论都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到了南开大学之后,写作论文的能力就比我在读硕阶段提升了很多。但人也是在不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的基本功也增强了,视野和方法也更加先进。所以说,读博在做学术上会起到很大作用。假如说我不读博,去做别的事,那是另外一种说法。要是想留在高校做学问,读博读硕和不读博不读硕,完全是两种模式。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

我再补充一句,考不考硕士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一定的,不考研究生我也是理解的,如果决定了,长期坚持,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从事高校教师的职业,读博士对我选择这一职业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学问,传承学术。

赵玉龙:刘老师的回答非常全面和精彩,相信同学们从您的回答中已经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您在读博士期间就在《文学遗产》上发了文章,谈谈您当时刊发这篇文章的经历

刘伟:正如赵老师在前面讲到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在座的本科生希望你有一个年的规划给自己定一目标比如,在哪学期通过四六级考不考研考不考公务员或者考不考驾照。咱们现在不是经常说优秀的毕业生要有“八”嘛。当然了,这“八” 也是千差万别的,因人而异。有的包括结婚证是不是?(笑)研究生三年更需要规划。我在读博期间给自己定的目标,其实挺低的。第要保证时毕业。因为家里孩子小,妻子在我临走时给我带了五千块钱,并为我买了一台电脑。一个男人,让妻子给自己拿钱,是很难过的,所以我的第想法就是要及时毕业,最后也顺利完成了,三年就毕业了。第二目标,带了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我来到了南开,希望不给师大人丢脸。本着这个目标,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我师姐在下午2:30论文答辩中午就开始下大暴雨。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暴风骤雨,什么叫做“黑云压城城欲摧”,路灯都亮起来了黑的可怕,瓢泼大雨瞬间就使马路涨起了半米深的水自行车的车轮都在水面以下。当时宿舍离答辩地点比较远,我在纠结要不要去,但最后还是决定拿起雨伞,趟河过去。去了之后收获很大,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克服这么大的困难来听师姐的答辩。我一进答辩现场才发现,我的导师已经早早地坐在那里了,而且其他师弟师妹也已经早早地坐在那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去,之后在同学老师面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师大的学生,不只我,其他在南开读书的学生,也分外努力,而我们这些人基本上也代表了师大人的风貌,没有给师大人丢脸。这是我的第二个目标,也算是实现了。

第三个就是一些细化的小目标了,包括要发什么样的文章、写什么样的论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一定设计的,再加上一定的方法和考据的能力。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同学们读书思考一定要具备考据的能力,要学会寻根问底,拿材料去证明。说白了,就算是到图书馆查一本书,也会用到这个方法。

关于《文学遗产》那篇文章,我总感觉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学界兴起一个有关生命主题讨论,我的博士论文出现了生命化有关研究那个时代,讨论生命是一个热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生态”和“文化自信一样要找到合适的角度硕士论文是研究唐代生命美学的,当大家都在谈生命、生命化批评或是生命美学的时候,我把它具体化了,用这个理论解构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那篇文章写完之后,我认为应该是与那个时代对学术的要求或主流选项相“合拍”的,果不其然,那篇文章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

很多人说,我们要有梦想。但仰望星空的基础,是脚踏实地。最后大家看到的文章,是我的“成品”,我是经过反复论证修改的。高级别刊物的编辑水准确实很高,比如说我王昭君那篇稿子,足足修改了八遍。经常是明天就要交稿,今天就必须得拿出作品,就这样反复修改了很多遍,在修改过程中,又新加了很多材料,也融入了读博士阶段获得的新的学术见解。简单讲,我的硕士论文想直接刊登在《文学遗产》上,是不够格的,最后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以硕士论文为基础,重新“打乱”,再组合成形,最后修改成的文章,才侥幸被期刊选中。我不敢说我在学术上有多么深刻的见解,我只是感觉到,这一主题应该是和时代的学术要求契合了,所以我说我还是有点侥幸的成分。但是以后,我希望不靠这种“侥幸”,踏踏实实地去做研究,我还会有机会在《文学遗产》上刊登文章。

说到《文学遗产》,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是国内刊登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文章的高级别刊物,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小目标,或者说埋下这样一粒种子:以后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刊登在这些刊物上。相信一些人会做到!

赵玉龙:从一个人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智,刘老师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行云流水,特别有温度,大家要好好学习。刚刚刘老师主要讲了他读博士的事情,下面请刘老师来和我们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重点读书学习?

刘伟:这个面比较大,我们还是落实到中文系大学生,落实到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上。上过我课的同学都知道,我经常跟同学们讲,文学院的学生是应该有风骨、有特点的,但是这几年,这方面淡化了很多。比如说,师大图书馆图书的借阅量近几年就不是很理想。不过,今年有很大转变,师大图书馆图书借阅量文学院重返第一,这当中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贡献。其次是以前师大各种征文比赛,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前十名的稿子文学院只有两篇,而且获得的奖是三等奖,这让我们很不理解。不过,这两年我们又欣喜地发现,文学院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参加征文比赛的文学院学生稿子质量很高,这说明,我们中文专业的特点显现出来了。

那么,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要读书。中文系学生读书是要有一定量的。大学四年读多少书合适呢?古人讲著作等身,咱们现在很难实现了,但是大学四年“读书等身”是可以办到的。如果同学们的读书量达到两个“等身”,肯定能读研,能有三个“等身”,那就是读博士的选手了(笑)。不过,这个个“量”,除了数量还得注重质量。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读那些乌七八糟、所谓流行的东西,不是经典。经典阅读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要求。其次,读书要有一定的选取度,有一定的开创度。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在大学我可能教过十五门课,文学概论、写作、儿童文学、大学口语等,我都教过。后来发现,所有教过的课最后都为我所用,所以我们读书一定不能受局限,要有一定的选取度和开阔度。而且学中文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写作的能力。我一贯主张学生应该从写作从古典诗词开始,如果能够比较熟练的驾驭古典诗词,那么散文就一定写得好。这个我是从多年的阅卷中体会出来的,但凡某一高考考生的作文中出现以一首诗作结的情形,那么分数就会比较高。另外,写作的能力除了抒情,还有议论、叙述等,这几种能力不可偏废。我一再号召同学们多写,从朋友圈写起。大家要知道,美好的东西是需要 “品”的,不然的话它就消逝了。春暖花开的时候,给自己一定的空间,去感受鸟语花香的美好,这就是中文人的气质。

赵玉龙:听了刘老师的讲解,我希望大家经过四年的学习,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最起码我们能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另外,在读书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家,下面请刘老师简单给大家谈一谈,刘老师在读书过程中最喜欢古代的哪一位作家?

刘伟:我上课讲到士大夫精神的时候,经常引用苏轼,把他作为例子,苏轼在我心目中是最受欢迎的,而且,我和苏子的缘分在我读博士期间就产生了,博导带着我们做古籍整理的项目就是苏轼诗。在做苏轼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读到他受难,曾经还写过一首诗,“三千清泪哭君难,卿坐诗间慰尔生”。苏轼是不把磨难困苦当作阻碍的,他看得开,能够落地生根。实际上,他吃的苦是很大的,我对苏轼的了解,主要是深入文本,把苏轼的诗一首一首读,这样才能走入他的内心。不进入作品总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进不去。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苏轼的魅力在哪里呢?他的适应能力很强,苏轼去了海南之后,生活很困顿,海南的老百姓对他特别好。中原的一个大文豪来了,曾经还做过大官,桃李满天下,是一位圣人,所以元代以后的很多资料,称苏轼为“坡仙遗范”。苏轼以苦为乐,迎难而上,这一点最触动我。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的,你所经历的苦,最后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我也很喜欢李白,我喜欢李白那种谁也不怕,谁也不服的劲儿,喜欢李商隐琢磨不透的心灵。古往今来,喜欢李商隐的人对他的心灵总是不懈探索,我们通过文献的解读,也能走入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大家应该意识到,将来教学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国家强调的思政教育,思政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古代的理学精神,我对思政的理解就是回归,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所以说,在古代文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人格力量、道德操守,也就是所谓的原道、征圣宗经(后续请看下期)

责任编辑:赵玉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为积极响应学校和学院学习教育的相关安排部署,在第十三期读书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文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刘伟博士。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