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南通市是全国知名的建筑强市,建筑产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着良好的人才、技术装备及管理优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南通职业大学的“起家专业”和“拳头专业”,以其为核心,联合物联网应用技术、室内艺术设计、建设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形成跨专业大类的专业群。凭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优势,不断融入区域行业发展,聚力地方建筑业转型升级,培养“南通建筑铁军”敬业、精益、专注精神、德技并修新时代“鲁班传人”。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岗位群课程统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是对接产业,整合岗位群。聚焦服务面向,优化资源配置,基于现代建筑产业链全景图和组群专业岗位对接度分析,依据“岗位相关、技术相近、基础相通”原则,采取以岗位统整专业的方法,将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联网应用技术、室内艺术设计等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建筑工程设计、智能建造、工程咨询等三个岗位群。
二是对接岗位,重构课程体系。根据现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岗位需求,开发和设置与核心岗位力有关的建筑识图与构造、BIM技术、装配式等12个教学模块,群内专业选择相应课程模块的全部或者部分课程,实现“模块化、厚基础、多方向”的课程设计目标。同时,嵌入思政教育、SEQ三识教育、双创教育和1+X技能证书等,建设通识基础课、专业群平台共享课、各专业分立必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职场过渡课等类型课程。重构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 融合、岗位群课程统整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图1 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是对接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依托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因材施教,主动适应“云物大智移”时代需要,全面优化具有南通职大特色且可借鉴的“三选择、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分成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等三个阶段。学生根据个性需求,在不同培养阶段选择通识共享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等3类课程模块,实现专业、岗位和境外等三次选择,同步实现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迁移能力的三次递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
图2 “三选择、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二)挖掘“南通建筑铁军”资源,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
一是立足建筑行业,弘扬“南通建筑铁军”精神。深入挖掘南通建筑行业援藏、援疆、支援大庆建设等事例和“鲁班奖”建筑工程项目,导入故事情境,融入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传承建筑铁军文化。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程伦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融入教学各环节、全过程,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元素库”。
二是全面融入课程,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专业群50门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并做实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设立课程思政改革专项资金分批支持《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10门专业示范课程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功能,组织开展教学院长说思政、课程思政说课大赛、课程思政沙龙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水平。
(三)“立体化资源+多维度评价”提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效
一是创新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施工员、BIM建模员等岗位职责,系统梳理岗位工作能力需求要点,全面整合岗位知识“点、块、链、圈”,实现岗位知识与课程、教学、培养三项目标的立体对接;全面梳理技能竞赛、证书考核中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将其对应的重要知识点、关键技能点、主要竞赛点与教学内容深度衔接;调整和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实现与技能竞赛、证书考核的有机结合,构建面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型。
图3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型
二是打造岗课赛证融通的一体化赛训平台。依托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培训课程教学标准、培训教材标准和资源建设标准,以标准引领开发书证融通课程,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大赛工作室,针对建筑工程识图、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等赛项共同研制标准化集训体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集训内测平台”,采取“理论+实操+心理”技能训练模式,健全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机制;成立校内“BIM协会”“建筑工程识图协会”等学生社团,培养竞赛和考证的优质后备力量,邀请企业知名专家、金牌教练参与指导,形成“学生-教师-教练-专家”一体化赛训平台。
图4 “岗课赛证”融通的一体化赛训平台
三是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技能竞赛、行业认证的考核要求,结合岗位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标准,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技能竞赛评价等形式,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采用“过程盘点+多方评价”的理念,应用“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习效果;实施以自评为基础、机评为辅助、他评(教师评价、行业评价和小组互评)为核心的三维评价体系。
三、建设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动能
专业群通过整合岗位群,重构具有南通职大特色的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岗位群课程统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成才的选择渠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对专业群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0%,对跨专业能力素养满意度从60.29%提高到90.68%,约73%毕业生从事复合技术技能岗位工作,三年内晋升率达28%,平均月薪工资比单技能岗位高约20%。人才培养成效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高度评价,并先后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行业教育分会2019年度工作会议、中国职业大学V9联盟年会、2017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联席会场合进行汇报交流。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图5 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来校
(二)创新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模式
专业群通过深度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岗课”对接、“课赛”联通、“课证”融合育人新模式。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1个,行业协会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瓷砖粘贴项目第一名,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0个。建成1+X证书培训考核基地4个,证书培训规模达到上万人次,获证率达95%以上,多次被考核评价机构评定为“最佳考试通过奖”。
(三)实现了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新成效
专业群通过推动专业岗位赛证融通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源和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形成一批岗课赛证融通的优质课程和教材。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完成国家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与实训资源建设项目1个,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7部;建成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重点/规划教材12部,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