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密码 ×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确定

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1-06-02 14:10:52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一系列相关重要会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宣传领域的主干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为做好宣传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和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近年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实际、面向未来目标,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动担当使命任务,创新推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

  1. 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完成,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把准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中奋发作为、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把握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内涵和使命任务。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加快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等中心工作,切实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在学校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办学治校基础的重要方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四为”方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更好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众,进行各类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和活动,自觉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3. 明确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标杆”意识、牢记初心使命、汇聚各方力量,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团结建设、正面为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全体干部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推动学校稳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自觉强化理论武装,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1. 健全理论学习工作体系。立足新形势新要求,面向全校党员干部、教职工、学生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工作,持续提升质量水平、增强能力效果,实现全员全程覆盖,切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理论学习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形成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长效机制。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完善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负责,组织部门侧重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其他党委部门分工合作、行政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各院系各单位具体组织落实的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分层分类全面细化施策。

  2. 强化学习内容提供能力。紧密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章党规党纪,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时事政治等重点内容,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专家队伍,加强与社会机构资源合作,多方谋划实施,及时便捷地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理论学习内容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党课和慕课,拓展材料分发获取渠道。遵循系统科学、问题导向、学以致用、务实高效的原则,坚持分级分类实施,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需求、不同主题的内涵要求,采取自学研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3. 抓实中心组学习和理论宣讲工作。实施全校理论学习工作行动计划,定期发布理论学习要点,明确学校党委和二级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职责任务,实现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全覆盖制度化,加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督导评估。建立理论学习专家顾问团组,加强各类宣讲平台建设,由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宣传工作,推动学校理论宣讲团、博士生讲师团等组织团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完善运行机制,突出问题导向,紧跟时事动态,及时更新主题内容、优化讲师结构、提高宣讲实效。

  4.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清华党史校史学习教育。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事件,按照中央精神要求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在全体干部、党员中系统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结合建校110周年、清华党组织建立95周年等重要节点,切实推进清华党史和校史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总结和弘扬清华党组织优良传统和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经验。完成校史馆提升改造,举办系列专题展览,进一步推进“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出版“清华时间简史”丛书,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积极作用。

  5.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产生大批优秀成果。持续建好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组织专家积极承担国家和上级部门重点课题,抓好各类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的立项结项工作,每年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创新成果和智库报告。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加强相关部门院系沟通协作,建立政策研究和咨询合作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社会思想理论动态跟踪研究。多措并举把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对理论学习资源的有力支撑。

  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校在政策和资源方面予以专门安排,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基地机构建设,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学术期刊。结合实施文科“双高计划”,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7. 全面深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党委宣传部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各单位规范履职的工作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规定,定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台账任务,在全校范围组织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校内巡察监督和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坚持“一岗双责”,发扬斗争精神,细化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在一线师生党支部、研究院所、项目团队等基层单位中压实责任,织密防范问题风险的责任网,进一步提升维护校园稳定和政治安全的能力。

  8. 持续完善阵地管理机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公开发表有要求的原则,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严格规范教学纪律,发挥好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委员会作用,完善课程开设、听课督导、评估反馈、论文审核等闭环式全程督查管理机制。强化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管理工作,建立课程选用教材院系审定、学校备案制度,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使用要求。修订完善会议活动场所等阵地管理规程,采用专业高效的网络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加大对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的监测研判和过程管理力度,加强联动协同、提高管理精度,及时排查漏洞、识别风险、通报处置。

  9. 协同治理网络信息内容。按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健全校园网络综合治理格局,构建学校、各单位和专家、师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治理体系,共建治理规则、共享治理资源、共担治理责任。协同开展学校相关主页网站、新媒体公众号等各类网络传播平台的信息内容治理工作,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监督管理,加强技术支持,提升信息处理精准性预测性,常态化排查敏感信息,实现网络阵地管理全覆盖。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规范师生网络行为,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清朗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

三.加快构建科学体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 促建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不懈地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备、彰显清华特色和标杆旗帜意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领导协调,强化整合联动,完善科学评价,按照台账逐一完成重点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创新理念思路、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实效。

  2.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学校工作方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建设好思政实践课、选修课,构建高水平课程群,探索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完善研究型、专题式、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学方法,改进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堂。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好专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作用,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思政课教材,设立专项支持教辅编撰工作,充实教学资源库,推出系列精品教案和课件。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筑牢同向同行根基。

  3. 不断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进步。继承发扬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掘课堂内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依托“形势政策课”“时事大讲堂”“学习读书会”等平台,因势利导开展理论时政宣传教育。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贯通组织多种理论学习活动,扩大覆盖范围。利用“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建设主题实践基地。加强老少共建,发挥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在育人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 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以党建为“龙头”,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政治功能,加大优秀学生党员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力度,重点抓好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完善共青团推优入党制度,做好少数民族团学骨干的思想引导工作。推动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支队等群体中建设功能型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大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品牌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集体建设、志愿公益、就业选择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国情社情、坚定爱国报国构建全频谱发展指导和支持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5. 与时俱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全过程培养、全方位支持,落实教师辅导员的工作量认定,支持学生辅导员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辅导员以身示范、寓教于行,提高全体辅导员和德育助理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班主任在本科生学风建设、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完善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6. 加快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导学思政”工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特点和培养规律,创新开展“导学思政”工作,鼓励导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实现研究生成长、导师发展、学术突破的有机结合。建设师生联合党支部,积极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搭建线上线下、室内室外、个体群体相结合的导学交流平台,促进导学互动提质增量。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研究和学术能力培养过程。选树宣传一大批典型“导学故事”,积极营造持续关注施行“导学思政”的良好舆论氛围。

  7. 充分发挥党员教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自觉担当重任、努力创先争优,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能力水平,成为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先锋模范。党员教师带头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结合课程教学、学术指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党员教职工应主动扛起育人责任,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全方位开展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

  8.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政治关师德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青年学术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联系谈话等方式切实把握教职工思想状况和动态。落实教职工理论学习全覆盖,定期发布学习培训计划,开展多类型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效地丰富学习收获,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加强高层次人才、海归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重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发展中心职工发展中心统筹协调各单位尽其所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纳入教职工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引导广大离退休教职工为党的事业和学校发展增添正能量。针对外籍教职工有效开展关于中国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讲培训,加强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教育,明确师德规范要求。

  9.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围绕教书育人、大学精神与文化、教师职业道德等主题举办系列研讨会,系统开展教职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挖掘选树师德典型,持续开展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本科生“我最喜爱的教师”和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表彰活动,好清华师德故事,引导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落实引进、聘用、考核、晋升评奖评优人才项目申报等关键环节的师德考评机制。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思路,融合多源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师德典型教师信息库。做好师德师风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依法依规、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师德失范事件。

  10. 协力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健全利用全媒体开展“网络育人”的工作体系,积极引导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论专家、优秀教师等群体参与网络思政工作,鼓励青年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开展朋辈互动教育。优化统筹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线上的新媒体矩阵和线下的新媒体联盟建设,促进各类媒体紧密融合;匹配发展性资源,培育支持优秀网络文化平台、内容、队伍建设;主动把握互联网思维和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丰富工作内容方式,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推动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进一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纳入科研成果的制度办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

四.积极深化媒体融合,着力增强新闻舆论工作成效

  1. 把准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坚守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做到举旗领向、服务大局,化人聚心、清谬明理。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把握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巩固壮大校园主流思想舆论。遵循网络空间和融媒时代的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手段,广泛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新战略新举措新进展新经验,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 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科学布局、相融迭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建好建强全校媒体矩阵。整合核心宣传资源,建设全校媒体资源数据库,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占领传播新阵地。推进融媒内容创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业务生态的新型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工作机制,扩增优质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3. 坚持移动优先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树立互联网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社交化传播趋势,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实现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实施新媒体、短视频等专项行动计划,打造以“两微(微信微博)、多短(短视频)”为重点、众多社交媒体账号为主体的校级新媒体矩阵,统筹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加强内容、形式、手段创新,形成和声共振的叠加效应,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探索更多基于信息传播的移动应用,推动构建“新闻+服务”工作模式。建立学校新媒体传播指数,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加强媒介创新研究和应用。

  4. 打好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主动战”。推动学校《新闻发布工作管理规定》《舆情应对工作办法》等制度及其实施细则更好地指导实践、规范操作,明确各单位责任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实现新闻发布、舆情应对工作与重要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事前研判准备、事中高效有序、事后总结反馈,提升工作专业性系统性。加大宣讲培训力度,提高全校干部和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意识能力。深化与主流媒体、重点媒体的良好互动,打造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做大做强朋友圈。

  5. 推动全球传播工作再上台阶。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总体部署和全球战略,全面实施全球传播工作行动计划,完善工作体系机制、强化队伍能力。针对各类重点对象,积极开展以统筹校内外各类媒体传播为主,兼顾活动传播、人际传播、物料传播、环境传播、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传播活动,突出知名专家学者传播和数字网络传播。积极探索利用新形式、新技术、新载体,持续讲好清华故事和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有效引导国际舆论,提升学校全球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

五.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1. 加强对清华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研究、传承与弘扬深刻把握时代需要,深入发掘档案史料,加强对校训、校风为核心的清华传统的提炼和发展,系统阐释发展清华精神核心要义,持续开展清华史料与名人档案征集研究。开展对校园文化遗存、文物遗产和各类纪念物的集中普查和建档管理,结合环境育人开展有关清华传统的教育研究,丰富清华文化内涵。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史校情宣传教育。重视发挥校园网络媒体的优势,拓展载体渠道、创新形式手段,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对清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认同,积极提升清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2. 提升文化素质和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品质。突出通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并发展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进行全环节建设,鼓励特色课程,推动理论、赏析、实践等形式的艺术课程建设,丰富多样化的课外环节,积极探索扎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土壤的教育模式。推动通识课程的慕课和国际化建设,打造一批精品在线课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等机构的文化传承、文化育人作用。大力引进高水平演出展览,多渠道开展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与专业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师生文艺团体建设水平。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强化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3. 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文化生态努力激发各单位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健全“学校-院系”两级文化建设机制,深化“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凝练院系文化特色和办学经验,打造代表院系发展特色、激发师生自信的文化体系,建立辨识度高、学科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学术文化、体育文化、绿色文化、集体文化、社团文化、公益文化、校友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品质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深入开展跨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形态校园文化以及国际多元文化的协同效应和育人作用,体现传承相容共生、注重创新协调发展,形成全面贯通覆盖、富有特色活力、不断繁荣创新、持续先进引领的文化生态。

  4.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打通课堂内外,结合重大节点事件,通过主题教育、党团日活动、文化体验、日常浸润等方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立德树人全过程中,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将精神文明建设更好融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布局,抓好分工部署,改进工作体系,抓好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工作水平。

  5. 着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各项要求,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继续拓展创新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纪念表彰、演出展陈等渠道方式,广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抓好抓实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探索有效渠道和路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针对港澳台学生群体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实践养成、环境涵育、制度保障作用,让主流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风尚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6. 持续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与办学治校、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对标《全国高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整体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阵地建设管理等重要工作,保持好“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实施好相关计划任务,统筹各单位及校内外力量,认真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养成,切实发挥文明校园对全社会的辐射作用。持续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积极落实《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全面践行“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理念,努力打造美丽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幸福校园。

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多措并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1. 优化升级“大宣传”工作格局。坚持全党动手做好宣传工作,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作用,明确党委宣传部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和牵头协调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定位,充分组织调动各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协同推进,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完善各层各类工作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内在活力,推动“大宣传”工作格局更为体系化、科学化、高效化、精准化,形成目标一致、前进有序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生态。

  2. 抓实二级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学校各单位党委(直属党总支)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先导,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相关决策部署,研究安排本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制定实施相关文件制度和计划方案,有效组织干部师生开展理论学习,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建强管好各类阵地,指导和督促检查党团支部等基层工作,结合实际在一线细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综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3. 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支持。定期召开全校宣传思想工作相关会议,及时通报部署上级精神和工作安排,明确各单位宣传工作负责人和宣传专岗职责,常态化发布宣传工作计划、要点和指南手册,经常性组织开展选题策划、调研讨论、经验总结、实践交流,共建共用融合式新闻业务系统和资源库案例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料和业务指导,探索建立重要任务项目制、专业机构推荐制、院系服务订单制等,构建全校一体化、协作式工作机制。

  4. 建强专业化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宣传工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党性原则和政治家办媒体要求。加强骨干人员培养、交流和锻炼,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专业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制定实施全方位多样化的培训计划,用好学科和专家资源,组织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等学习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文风、贴近基层、服务师生,把握好时度效,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5. 拓展资源落实各项条件保障。制定完善支持宣传思想工作的政策,拓展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加强经费、人员、场地及相应软硬件设施的保障。建立表彰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机制,以榜样带动激励整体工作进步。设立专项并有组织地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切入点,提升分析研判水平,把握好深层次的规律趋势。加大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力度,健全相关制度,提高依规依法治理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方法、创新模式。

  6. 规范进行工作考评和监督检查。将宣传思想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监督执纪问责范围。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体系和过程与目标、定性与定量、基础与重点、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相关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开展多维度、联动式工作监督和检查,对触碰底线、违反规定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林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进行各类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和活动。与时俱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