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同行 增强育人合力 清华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1-01-18 20:23: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也是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共识共为,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明确“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经学校第24次、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形成广泛共识,“三位一体”既是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与课程思政一样,都强调各类课程和培养环节所共同负有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使命,是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突破点明晰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具体路径。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意见》,校领导组织召开多场专题调研会、走进课堂、走访相关院系,就如何使课程思政在清华落地落实展开讨论。青教赛的参赛教师们从三方面总结做好课程思政的经验:一是紧密联系中国国情,通过揭示中国事务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形成有建设性的批判思维;二是深刻挖掘学科元认知,通过探索学科内和学科间共通的底层逻辑,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三是连通知识性和感受性,通过唤醒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精神。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方面,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将思政内容贯穿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发挥课程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学生发展两方面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协同效应;并鼓励引导本科生在选择探索性项目的课题时有机融合思政课程和专业素养课程的要素,如指导水利系学生选择“国家体制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的作用”等课题,使得学生从特定视角对于新中国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艰难探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同心合力,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将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档案袋制度,将教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如课程大纲、讲义、作业等,以及反映教学质量的多元评价材料都纳入教学档案袋,并在教师评奖评优、合同到期、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环节试点使用。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要求教师多维度地记录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列举育人案例等方式,增加对教学和育人评价的权重,督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发掘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根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通识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重新梳理和建设新的文化素质核心课程,强调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使命,并将此作为审核课程设计和课程大纲的要件。重视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迁移价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在专业课程方面,很多教师探索借助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将前沿研究工作结合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铭记肩上的使命和担当,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例如,在《人工智能入门》课程中,段路明教授通过介绍人工智能的科研热点与前沿成果,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志趣,并通过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引导学生要瞄准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发挥典型课程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于20187月发布《标杆课程评选办法》,拟通过设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科课程整体水平提高。标杆课程要求体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突出成效。截至目前,已评选出17门标杆课程。20194月发布《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现共建设有187门精品课程(本科生)和83门精品课程(研究生)。充分发挥标杆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带动示范作用,开放课堂供学习观摩,邀请标杆课教师指导课程建设,积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学校新闻网开辟“同向同行——清华大学课程思政实践”专栏,宣传校内各专业课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协同育人。

三、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体现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清华大学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场景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课程思政和价值塑造的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课外的实践项目里,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判断当下的中国与世界。从2017年开始试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开放1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切。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清华大学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明确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教师培训50场,覆盖约2600人次。实施“新教师导引计划”,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同时,着力培养课程思政的模范标杆;定期举办“清华名师教学讲坛”、“教与学”教师午餐会等,让广大教师对实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开展机制设计和可行路径研究,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形成协同效应;研究不同类别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尊重课程特点,开展分类指导;梳理思政建设的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院系、教师责任,探索建构新时代具有清华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开展对具有清华特色的课程思政的研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清华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深度发掘和拓展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清华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将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