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2021-01-18 18:33:1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对于文化的坚守和继承是国家和民族能够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保持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现在看来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今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通的方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自我精神内核得以继承和延续的关键。[1]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发展和变革时期,中外文化碰撞,网络社会、网络技术和信息时代所代表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冲击,多种文化并行发展,社会文化现状对学生三观及意识形态形成确立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特点及对策

在世界各国文化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我们看到,当今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还是充满了自信。但是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继承和游离的双重特点。一是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尤其是对民族文化态度上,大学生们对于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肯定和认同。这不得不得益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所孕育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像烙印一样印在每一代中国人身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也深化了同学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二是社会发展变革和转型期中,西方文化迅速涌入,网络文化的高速崛起,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整合力不断下降,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知,有的开始表现出概念模糊、缺乏理解,甚至出现文化“游离”、“断裂”现象。[2]

在多元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化的分析力、鉴别力和判断力,引导大学生学会“培植”积极的文化营养吸收传统文化正能量。

一是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于优秀文化的认同、接受继而内化提升。我们要引导大学生甄别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同时汲取外来文化、新兴文化中先进的部分。同时,摒弃落后腐朽思想,抵制西方伪装在“文化”外表下的侵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怀揣谦卑之心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新审视,我们要通过文化鉴别、文化认同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的相似和差异,从而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究其实质为一种精神,是每个人都参与的,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内隐式的高度抽象化的文化形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代表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更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引导者着高校中所有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环境提升、活动开展、文化宣传等手段不断熏陶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推动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培养,不断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从认知到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意识形态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广泛接触各种思想、文化影响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树立大学生的文化信仰,我们所依靠还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文化。[3]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人格塑造、个人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更为身处社会快速发展各国思想文化不断交锋的今天的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树立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更加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当代大学生要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充满感情的去审视去体会我们所拥有的历史和文化,要站在数千年辉煌的中华文明根基之上以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通方式探索(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工作,做到了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通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诵读经典,提高传统文化认知力

分阶段为学生制定诵读书目,早自习积极营造诵读经典氛围,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兴趣小组交流感悟心得,同时配合《人文经典诵读》课程化教学,将课堂设在学院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或者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习书法、诵经典、吟诗文、行古礼等形式丰富同学们汲取国学文化营养的渠道,激发对国学学习的兴趣,推动大学生群体对国学文化的深度认知和传承弘扬,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从静态到活态的转变。

(二)特色教育,深化传统文化影响力

学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根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遵循职业教学规律,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从“课程、活动、环境、岗位”四个维度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作,以课程引领、活动拓展、环境浸润、岗位导航为途径,形成“认知、养成、提升、助行”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链,探索构建了“四维一体、四阶递进”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接触、了解、体会、感悟、助行中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三)拓展渠道,强化传统文化渗透力

学校除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还积极搭建拓宽各种渠道,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相融合、同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形成互相联动,发挥整体优势,不断强化传统文化渗透力。学校通过文学社、国学社、太极拳协会、武术协会等社团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社交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信息;通过知行讲坛、公开课等形式普及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形成有平台、有载体、有渠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校园文化,在认知、体验、内化中不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新形势下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不断加深他们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成为文化传统的积极拥护者和传承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不断创新特色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渠道等途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培育相融通,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宫明,赵金科.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04).

[2]刘高宏.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报业,2019(06).

[3]张瑜.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商, 2016(14).

课题项目:2016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专项(J16ZC71)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但是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西方文化迅速涌入。抵制西方伪装在。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兴趣小组交流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