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型实践育人模式是把劳动实践的理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大学生接受比课堂更为感性的教育,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一是实现了大学生的普遍参与,大学生只有普遍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是强调劳动实践的思想政治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以劳动美德为核心”实践育人已经形成成熟的育人机制,大学生通过不同的劳动实践形式参与到学校卫生清扫、社区服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活动中来,丰富了大学生的实践途径,增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获得社会的好评和赞扬,实践育人的品牌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了“课程同向引领、红色文化浸润、志愿类社团联结、专业劳动实践深化、社区服务拓展”五大实践育人模块。深化实践教育改革创新,挖掘思政课程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成就高尚品德;以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因,成就家国情怀;以志愿类社团联结大学生个体,使其尊重实践的多样性,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专业劳动实践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学以致用,善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以社区服务拓展视野,回应社会需求,提高应对社会的适应力。
学校实行的“以劳动美德为核心”实践育人模式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着力于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培育和养成,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由“认知式”教育向“体验式”教育转变,注重主体的自我实践体验,充分发挥个体在品格建构中的能动性,使学生既接受理论教育,又接受实践教育,既接受外在教育,又进行自我教育,既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接受比课堂更为感性的现实案例,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为此,在高职“基础”课劳动实践型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结合“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提升劳动实践的价值,以实现劳动实践的目标。
自2012年实行实践育人以来,以劳动劳动实践、专业劳动实践和社团志愿类劳动实践三种形式为载体,开展全员参与的劳动实践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2012年以来,已有8届近4万名学生,参加了380万人次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