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筑梦黔行 牧兴乡村”团队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

2023-08-22 11:30:29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8月14日,动物科技学院“筑梦黔行 牧兴乡村”团队,远赴贵州省遵义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学习革命历史,汲取奋斗前进的智慧和青春力量。

   一、瞻仰红色圣地——遵义会议

   “1935年1月,红军到达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实践团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怀着崇高的敬意走入了庄严神圣的遵义会议旧址,简朴的作战室、陈旧的军用地图、木板搭起的床铺......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扑面而来。

   走出会议旧址,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活着的文物”——一株老槐树,静静地伫立在建筑的东侧,与小楼风雨同舟80多载,见证了无数光辉时刻。会后多年,朱德夫人康克清曾回忆,当时住的房间推开窗就看见一棵小槐树。如今,这棵小槐树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人们也称为“胜利树”。

   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以遵义会议及前后相关会议为重点、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深刻阐述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展示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勇往直前的英雄史诗。

   通过讲解参观,实践团师生重温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艰难历程,聆听了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所经受各种严峻的考验,深刻认识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学习红色革命历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二、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发微党课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100公里的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共产党员黄大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努力不懈地摆脱生存现状的坚韧勇气,书写了“一生只为一清渠”的“当代愚公”故事,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黄大发同志围绕自身修筑天渠的经历,详细讲述了自己发动人民群众苦干实干的过程,听着黄大发同志的讲述,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黄大发等同志修渠的不易,对修渠引水和坚持不懈的当代愚公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640 (2).png

640 (2).png

640 (3).png

640 (3).png

640 (1).png

640 (1).png



责任编辑:黄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筑梦黔行 牧兴乡村”团队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