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生死共照,关怀为本 ——首都医科大学打造“六位一体”生死教育课程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基护学系党支部的岳鹏教授及团队在学校的支持和学院的引导下,一直致力于提升医学生的临床人文关怀能力和安宁疗护的专业素养。自2010年起便为护理学本科生开设了必修课《关怀技巧》,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关怀意识和关怀技巧。通过全国范围内对33所高校、1089名医学生的生死教育学习需求调研,构建了包含多样案例、多种形式的《死亡教育素材库》。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死亡教育方案,并编写了教师教学指导手册,这些举措丰富了教学资源并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岳鹏教授带领团队将临终关怀和死亡议题融入医学教育之中,特别为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程《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致力于培育学生对生命全周期的深刻洞察以及全面的照护技能。对于研究生群体,团队设计了课程《死亡应对与死亡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带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设计兼具研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死亡教育项目。此外,第二课堂《生命奶茶店》和《生命文创馆》的设立,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信赖的空间,围绕全生命周期的照护开展对话。与清华大学健康智慧团队及智慧树平台合作,开发了小程序《清云守护安宁》和线上课程《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主持北京市安宁疗护的继续教育项目和高级研修班,开展容理论性、体验性和参访性为一体的培训……这些努力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化、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生死教育“六位一体”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首都医科大学“六位一体”生死教育体系示意图
科教协同与课程体系建设
生死教育课程体系以“围死亡期”为核心,采用临床实践经验和体验式学习,融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具备人文关怀、专业技能和伦理责任感的医疗专业人员。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尊重生命尊严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全面、同情和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同时为社会培养深刻理解和处理生死议题的医疗人才。
图2 课程设计示意图
图3 思想的自知,情感的表达——学生课后反馈
图4 行动的自觉,照护的参与——学生课后的实践行动
教学成果及社会效益
课程团队的成果获得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奖1项,同时生死教育课程体系获得了《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由北京卫视录制宣传。项目组还开发了多项配套教育资源,包括《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科普视频、《家庭会议手册》、《护士关怀能力培养方案》、《生命奶茶店主理人手册》等,这些资源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图5 国内主流媒体相关报道
图6 相关配套教育资源
图7 清云首护安宁——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智慧化系统
此外,课程团队通过学术报告和社会服务活动,增强了安宁疗护的社会影响力,并开发了生死教育资源,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为公众提供生命教育。展望未来,首都医科大学将继续探索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的融合创新,培养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关怀和全方位照护的整合照护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