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举行“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专题组织生活

2021-01-19 12:24:21

4月14日下午,经济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与经济学院博士第二支部联合举办了“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专题组织生活,并邀请经济学院2019硕博连读团支部同学列席旁听。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探讨:(1)全球疫情可能通过哪些角度影响中国经济;(2)从事经济学专业研究的党员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发挥党员作用。旨在通过讨论与交流,增进党员同志的“四个意识”,加强“四个自信”,同时也作为教工一支部“浸润式”思政教育的实践之一。此次组织生活由李春燕同志和张沁悦同志主持。

首先,张婧屹、李昊洋、刘凝霜三位同志分别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经济史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张婧屹同志认为,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短期来看,疫情对需求、供给均带来了明显的冲击,此时财政政策更加有效,货币政策则存在两难。从长期来看,疫情期间对数字经济和网络平台的使用,会促进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的此消彼长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在此基础上,张婧屹同志建议同学们应关注事态发展和宏观数据的变化,通过对比现实与理论,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李昊洋同志从资源、环境和农业经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疫情会促使产业的洗牌,“无接触式产业”会提速发展,同时也会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从能源行业来看,可以预见,疫情过后能源需求将有所反弹,这可能会导致我国污染物短期内的较快增长,为此应借助疫情的契机,对电力、取暖等行业进行改革。与此同时,李昊洋同志也提出,防疫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刘凝霜同志则从历史维度出发,分析了历史上几次重要传染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她指出,在中国古代瘟疫传播史上,明清时期外来疾病进入比起汉唐时期更加频繁,原因之一是与中西文明进步、交流密切有关。汉唐时期,对外交流主要依靠北方草原之路和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交通比较少;而明清时期海路为主的对外交通方式,这使疾病能以更加快捷高效的方式入侵,这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化”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虽然有关于疫情的记录和描述,但是缺乏较为完整的数据,使得疫情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实证分析难以展开。

其后,五位学生党员代表分享了各自小组对于疫情下中国经济的理解和看法,包括我国制度优势在疫情中的体现、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产业结构的分化和升级、全球疫情下的外贸冲击、疫情引致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影响等方面。此外,师生党员之间还围绕疫情对武汉经济的长期影响、疫情下的通货膨胀可能性、疫情对中国高端产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最后,李春燕同志和张沁悦同志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此次专题组织生活的初衷,即加强师生党员之间的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本职工作即教学科研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组织生活形式和交流方式十分有益,未来可采用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师生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1)全球疫情可能通过哪些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分析和探讨了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