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师赴韶山等地开展集体研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重温历史,汲取精神力量,8月13日至16日,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师前往韶山、长沙等地追寻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足迹,开展实地研学。
8月的天气骄阳似火,我们支部的教师来到湖南韶山,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是湘中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原称上屋场,整体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建筑,从正门进去为厅屋,厅屋东侧为毛家宅院,西侧为邻居宅院,厅屋两家共用。毛泽东同志在此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参加革命活动后,毛泽东同志还多次回到故居,中共韶山支部就是在故居成立。1961年3月,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7月,被中宣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离开故居后,支部教师们参观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铜像。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现在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包括专题展区和生平展区两部分。专题展区陈列的是毛泽东同志的遗物,包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龙纽大印、赴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手表、穿了几十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以及毛泽东家庭生活账单、菜谱等等。这些遗物涉及毛泽东治国理政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与人民共忧乐的思想情操、精神风范。生平展区打破了过去以党史分期为主和以时序为主的传统模式,大胆采用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方法。展览中间与结尾专门设立两个专题,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立业”,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由产生、成熟到具体内容的集中表现,充实了大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内容,强化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卓越功勋。支部教师们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对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品质、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长沙,老师们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岳麓山、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湖南烈士陵园和湖南博物院。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等都曾在此学习。毛泽东同志年青时曾在第一师范学习、工作长达8年之久。支部教师们仔细参观了第一师范的校舍,学习了青年毛泽东的优秀品德,对毛泽东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感悟尤深。
在橘子洲,支部教师们参观了景区最大景观工程——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在川流不息的湘江水面前,真切地感受到了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在岳麓山,支部教师们参观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经常活动的爱晚亭、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下方,支部教师们重温了党的思想路线。
支部教师们还去参观了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和蔡和森故居。从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全家租住于此。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在此召开成立会,创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团体——新民学会。成立之初,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920年将“改造中国与世界”确立为学会方针。新民学会会员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民学会自动解散。支部教师们细致地聆听了志愿者的讲解,加深了对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认识。
在烈士陵园,支部教师们瞻仰了湖南烈士纪念塔。这座塔通高58.6米,正面嵌有毛泽东题写的汉白玉石碑,塔下设纪念堂,塔堂合一。堂内陈列湘籍著名英烈的生平事迹和烈士名册。支部教师们向英烈们表达了敬意。
在湖南博物院,支部教师们参观了马王堆汉墓陈列展、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了解了湖南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短短四天的时间,支部教师们追寻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对他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有了更具体、详尽的了解,深入学习了他的崇高品质、奋斗精神以及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杰出贡献。支部教师们对毛泽东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党史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