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一小时 | 新传党员带你重温红军长征:一部凝聚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朽传奇

2024-05-01 23:16:12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这就要求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扬读书的挤劲、钻劲和韧劲,善于利用琐碎时间,仔细读透每本书籍,并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惯坚持下去。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党员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从红色经典中汲取强大力量,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开展“思享一小时”读书栏目,号召青年党员学习感悟书中传达的精神思想,在日积月累中沉淀自己,在学思践悟中提升自己,发挥专业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书目介绍

图片1.png


故事梗概

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由美国作家、全美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于1986年写成,三年后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640 (1).png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然而本书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本书于1985年在美国出版,经由外交部过家鼎、程镇球、张援远等译界前辈翻译,于一年后出版了中文版。本译版是于长征胜利80年之际重译,试从初译版30年后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向80年前的壮举致敬。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深入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所进行的长征。这是一场规模宏大、充满艰难险阻的战略转移,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分裂和错误领导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640 ().png

故事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初期,红军遭遇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和猛烈攻击,损失惨重。然而,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着陕北的方向前进。

640 (2).png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翻越了无数座雪山,穿越了茫茫草地,经历了严寒酷暑、饥饿疾病等种种磨难。但是,红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重重困难。同时,长征也是一场内部矛盾的斗争。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和错误领导的情况。然而,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斗争,红军最终克服了内部矛盾,实现了团结统一。

最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红军成功到达了陕北。这次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介绍

64 (2).png

哈里森·索尔兹伯(1908-1993),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记者,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在漫长的记者和文学创作生涯中,为反映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及欧洲、苏俄和远东各主要战场,以其犀利的目光、鲜明的观点和娴熟的文笔,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政治、军事内幕。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声名远扬世界各国。

精彩选段

巧渡金沙江 赢得战略转移主动权

1935年3月底,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中革军委得知蒋介石督战所在的贵阳兵力空虚,于是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急调滇军救驾,致云南境内兵力空虚。毛泽东等旋即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向云南急进,直逼昆明,于5月3日至9日乘虚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国民党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640.png

“毛泽东不得不铤而走险。但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其他选择。要顺利到达金沙江还要依赖两个因素:首先是蒋介石对毛真实意图的再次误判,然后就是行军速度足够快速,这样才能为毛争取时间,从而不受障碍地渡过这条一定会成为可怕障碍的大江。”

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峭壁陡峭,难以逾越。红军通过声东击西的战略,成功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敌人判断失误的时机,迅速占领了皎平渡渡口。

640 (2).png

“昆明由于"赤匪"产生的恐慌和贵阳之前遭遇的情况大同小异,除了一点:昆明的防卫更差,城里只有500名民兵把守。如果共产党想攻打昆明的话,用不着真枪实战就能拿下。但是他们不想攻打这个城市。他们想要的只是蒋介石和滇军军阀龙云把更多的部队撤回来防守昆明,就像蒋介石把云南的部队调来防守贵阳一样。这和之前毛泽东在贵阳玩的戏法如出一辙。而蒋介石就像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中的狗一样,按照毛泽东希望的那样做出了反应。他从金沙江一带抽出了三个团,把军队向昆明方向调动。如此一来金沙江就算是对红军敞开了大门。”

7只木船过金沙

金沙江江宽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4月28日,蒋介石下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兵分三路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分别赶往三个渡口。第一路和第三路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敌疏于防备,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未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又从川军那儿找到5只船。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7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640 (2).png

“林彪第二天继续向指定的渡口龙街迫近。问题出现了,这里没有船只。江面保定,水流淌急。他用竹筏搭造了一座浮桥,但是被激流冲走了。5月6日,从影搜到毛泽东命令去皎平渡过江。到那里需要在无路可寻的崎岖江岸上再走50到60英里(约97公里),一路翻越危险的峭壁和岩礁。渡江的最后期限还是5月7日没变。”

“张朝满对他们说找不到船的,所有的船都给藏起来了。他们一再说需要船只,还要船夫帮忙。张朝满就去找了自己的哥哥。他哥哥说他也没办法摘到船。他们在江边找到了一只半沉在水中的小船。红军从货商那里买了布,把澜水的地方都堵上,希望能就此在水上行驶。他们后来在江对岸又找到了一两只船。这么一来二来,总共弄到了五条船,两条是四川那边的,三条是云南这边的。能干的船夫杨麻子同意带九名红军战士过江去四川那边展开袭击。战士们带着驳壳枪和手电,他们晃动手电,刺眼的光柱吓跑了对岸的守兵。他们那一晚夺到了五条船。他们又运了一两船战士到达对岸四川地面,在那里他们对当地的厘金局据点发起了突袭。他们把厘金局的大门敲得绑绑响,因为红军战士不会说当地方言,就让船夫们用四川话叫道:"你们不开门的话我们就走了,不交税了。"听到这里,门一下子开了。红军一涌而人,里面有几个人正在打麻将、抽大烟,他们很快被解除了武装。红军战士发现了里面收缴的五千银元税款,这些钱被他们没收进了"抗日储备金"中。他们一共抓了大约六十个人,里面有一半是国民党地方部队的土兵。第二天他们又找到了两只船,这下一共有了七只船。此时他们已经找到了二十六个船夫,后来又找到了十个。”

40 (2).png

金沙江巧渡的成功,体现了红军指挥员的智慧与果断,也展示了红军官兵的英勇与顽强。

飞夺泸定桥 十七勇士建奇功

640 (2).png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摆脱敌人的追击,决定夺取泸定桥。

“大渡河是一条汹涌的大河,源头起于通往喜马拉雅山脉的山中,地处中国西北的偏僻省份青海。”

“大渡河河道两壁是陡峭狭窄的山崖。”

“1935年时河上没有架桥——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泸定桥。”

“泸定桥很壮美,桥身中间下陷,但是因为悬架部分不长,凹陷也不深,”汛期桥身也远远高过水面。走在桥上的那种摇晃的感觉让人想起吊床。”

640 (2).png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快速向大渡河方向挺进。此时,国民党已在河北岸重兵设防,数十万国民党军逼近,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之南。1935年5月25日,红1团17名勇士在营长孙继先的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乘一条小船分两批强渡,在炮火掩护下顺利控制渡口。为快速渡河,红军派1个团的先头部队沿着崎岖山路昼夜强行120公里,于29日夺取泸定桥,占领泸定城,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大渡河天险。

“红军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他们没有一到两周时间从容地把部队一船船运过河去。”

“毛泽东发誓红军不会重蹈覆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彪和彭德怀召开了会议。他们修改了计划。红军将不再使用常规的安顺场渡口摆渡过河,毛泽东将派遣自己的突击部队沿大渡河近侧,或是西岸一条几乎不存在的小路到上游占领泸定桥,然后从那个出人意料的地方渡过大渡河。”

“先头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政委杨成武是这个传奇中的英雄人物。命令于5月27日午夜后不久下达。他将带领部队自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攻占90英里(约145公里)外的泸定桥。给他的时间有三天。四团出发了。”

640 (2).png

红军官兵们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勇敢地攀踏着铁索桥,向对岸冲锋。他们不顾生死,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夺占了泸定桥,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场战斗的胜利,展示了红军官兵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

“‘那天夜里非常紧张。’政委杨成武回忆说。他时刻防备着敌人的发击。他在对岸向安顺场方向派出的巡逻队很快带回了一师的一个伤兵。这是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在安顺场渡河的部队就在附近。半夜的时候刘伯承和聂荣臻赶到了。杨成武带他们去看铁索桥。泸定桥在河上静静地晃动着,刘伯承站在桥边数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叹道:‘呵,泸定桥!我们终于胜利了,但我们真是为你付出了不少牺牲。’”


阅读感悟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种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40 (2).png

长征精神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始终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官兵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我们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尹泽茜



责任编辑:尹泽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开展“思享一小时”读书栏目,号召青年党员学习感悟书中传达的精神思想。